辩证法的实践理性转向

——读贺来教授《辩证法与实践理性》

作 者:
王成 

作者简介:
王成,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原文出处:
天津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12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辩证法在现当代思想中面临着诸多指责和质疑,甚至有时被认为是一种伪真理样式的言说。在此情势下,一些人也加入了批判辩证法的大潮,但由于缺乏对辩证法的深度了解,其中的很多批判往往都缺乏坚实的理论根据,这种对待辩证法的态度及做法是值得商榷的。不过,辩证法在现当代思想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以至于需要为自身存在的合法性进行反思和辩护,则是一个理论事实。对于把辩证法看成最高真理的人而言,这可能是无法接受的。然而,维护辩证法的合法性和尊严,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把它重新放到科学之王的位置上,而是要为它寻求恰当的领域,使其在合理的界限内真正发挥独特的作用。

      贺来教授的新著《辩证法与实践理性——辩证法的“后形而上学”视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在当代理论背景下,积极吸收各种思想资源,立足于人的生存实践本性,旨在重新为辩证法寻找适当任务、确立合理形态和划定合法界限。作者希望通过辩证法的实践理性转向,不仅突破形而上学思维范式的束缚,更要批判形而上学在现实中的运作,使辩证法作为一种实践智慧,为人的社会生活开启新的可能性。

      该书首先提出一个我们很熟悉的问题,即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并以此为切入点对辩证法的困境进行考察和分析。作者认为,恰恰是由于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实质上的内在纠缠,使得在理论理性层面力求把握本体的辩证法内在地具有“反辩证法”的倾向,从而成为一种“幻象逻辑”。要克服辩证法的困境,就必须摆脱形而上学思维范式的束缚,转换理解辩证法的方式,即从理论理性转换到实践理性。

      “一提到‘辩证法’,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形而上学’。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个对子’,它们的斗争贯穿于整个哲学史,从与‘形而上学’的对照中来理解和规定辩证法,已成为人们理解辩证法时耳熟能详的常识性思路。”(第1页)作者从反思这一看似常识性的问题出发,把我们对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关系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沿袭常识性思路,我们对辩证法的理解和把握是以批判形而上学为前提的。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相互隔绝的思维方式,辩证法是一种动态的思维方式,坚持矛盾性原则、否定性意识和历史性向度;形而上学则是一种静态的思维方式,割裂了概念或事物之间的内在关联,用一种非此即彼的方式来看待事物或问题。

      通过对哲学史和辩证法史的考察,作者认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实质上是一种内在纠缠的关系。辩证法是作为超越形而上学从而实现寻求形而上学的理论目标即“本体”而被引入哲学的,但恰恰是在作为寻求本体的方式时,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又内在地同一了。这无论是在辩证法的创始人柏拉图那里,还是辩证法的集大成者黑格尔那里都可以得到理论上的验证。由于这种纠缠,使得辩证法一直被形而上学思维范式所束缚,无法充分彰显其矛盾性、否定性和历史性。作者对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关系的反思和考察,极大地颠覆了我们向来认为熟悉和正确的理论意识,破除了对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关系的教条式理解,为辩证法真正超越形而上学的束缚,在后形而上学视域中确立合法性提供了可行性方案。

      哲学家希望用辩证法的矛盾性,来弥补概念的僵化性,实现通过有限概念达到把握无限本体的目的。辩证法就其被用来把握本体,实现形而上学的目的而言,与形而上学内在同一了;就其引入矛盾思维,打破知性概念的僵化性而言,又具有超越形而上学的意向。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这种紧张关系一直影响着辩证法的命运,虽然,辩证法的矛盾性、否定性和历史性具有超越形而上学的趋势,但是当辩证法作为理论哲学力求用概念把握本体时,它依然无法摆脱形而上学的束缚,从而成为一种“幻象逻辑”。“康德已经十分自觉地认识到,对于形而上学的对象,即自我、世界总体与上帝,理论哲学的方式是无法把握的,或者说它们根本不是理论哲学的任务。企图以一种理论哲学的方式去把握‘无条件的总体’,必然导致不可克服的内在困境,这种困境实质上也就是辩证法的困境。”(第58页)传统辩证法的理论任务从一开始就被设定了,即在理论哲学的层面达到对“无条件的总体”的把握,这一目标不但超出了辩证法的界限,也超出了理论哲学的界限,从而不但导致辩证法危机,也导致了哲学的危机。

      作者认为,辩证法要想重新恢复它的批判性,就必须摆脱形而上学的束缚,实现从理论理性到实践理性的转换。通过实践理性转向,辩证法将自觉放弃在理论哲学层面对“无条件的总体”的追求,认识到人的生活实践才是真正“无条件的总体”。

      在作者看来,要真正完成从理论理性到实践理性,从理论哲学到实践哲学的转向,我们必须借助马克思实践观点。“马克思的实践观点意味着,在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中,前者具有有限性和非根源性,后者构成了前者的本源性的尘世根基和现实基础。与前者相比,它是无限的、整体性的、大全性的,对于前者具有奠基性作用。因此,任何有限的理论都不能以这一‘无限的总体’为对象,达到对它的终极的、彻底的把握。”(第80页)因此,生活实践才是真正“无条件的总体”,是任何有限性理论都无法完全把握的对象。“理论哲学思维范式中辩证法的内在困境在于试图以一种理论的方式,在理论体系里超越‘有限’并实现对‘无限’的掌握。……但是,从实践哲学出发,这一矛盾被转化为‘有限’的理论与无限的‘实践’之间的矛盾,这就彻底走出了理论理性的自我循环和自我缠绕。”(第80页)

      由此,辩证法获得了崭新的思想出发点,同时也获得了与当代生活实践结合的坚实的生长点并呈现出重大的当代意义。对此,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