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形而上学与政治经济学批判

——以劳动问题为轴心的科耶夫与马克思的比较性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崔唯航,山东菏泽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 100732)

原文出处:
现代哲学

内容提要:

科耶夫继承了黑格尔关于劳动的对象性活动的基本原则;同时将黑格尔的抽象的精神活动“颠倒”为现实的人的活动。形而上学颠倒过来还是形而上学。科耶夫的哲学人类学最终重蹈了劳动形而上学的覆辙,未能走出人本主义的困境。马克思基于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引入并突显了劳动的社会性维度,扬弃了单纯的对象性活动原则,跨越了人本主义的困境,开辟了一条批判社会现实的道路。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12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2)02-0033-09

      在20世纪法国哲学乃是整个法国文化史上,科耶夫所主持的黑格尔研讨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因为无论是法国的现象学运动、存在主义,还是法国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乃至法国的后现代主义,追根溯源,都可以在这个研讨班中找到自己的烙印。因此,如果我们在关注一个孩子成长的同时,还不能忘记孕育孩子的母亲对其所发挥的关键性作用的话,那么,科耶夫思想的重要价值就毋庸置疑。同理,科耶夫思想的诞生也并非简单意义上的横空出世,而是植根于特定的土壤并从中吸取营养。就哲学而言,科耶夫的营养主要来自黑格尔、马克思和海德格尔,而劳动问题则是他们共同关注的主题之一。科耶夫对于劳动问题的探索,集中体现黑格尔、马克思和海德格尔的思想要素及其相互差异。有鉴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对劳动问题予以抽丝剥茧式的研究,来揭示科耶夫哲学的思想谱系及其内在问题,这不仅有助于推进科耶夫哲学研究,而且对于拓展我们的哲学视域和理论空间,具有重要价值。

      一

      科耶夫俘获法国学者的主要方式是他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精彩解读。令人遗憾的是,我们无缘亲身体验科耶夫课堂上的具体讲解;但幸运的是我们可以拥有由他的好友施特劳斯的学生整理编辑的《黑格尔导读》。这部著作忠实于科耶夫研讨班的基本内容,使我们得以透过书面的文字来重温和挖掘科耶夫思想的魅力所在。然而,当我们仔细阅读这一文本之时,却发现这部《黑格尔导读》并不忠实于黑格尔,与其说它是对黑格尔的一种解读,不如说它是借用黑格尔的语言来言说自己。黑格尔在此不过是一件外衣而已,里面站立的乃是科耶夫自己。只不过在科耶夫的“体内”时时可以发现黑格尔元素,换言之,科耶夫在成长过程中吸收了黑格尔的“养料”,但这绝不意味着它生活于黑格尔的阴影之中,就哲学的根基看,“这个黑格尔与海德格尔长得像双胞胎一样相似”①,并与马克思具有家族相似性,马克思的幽灵始终徘徊其间。对此,科耶夫本人曾经在《黑格尔导读》中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角落对自己的思想谱系做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交代”:

      受到一元论的本体论传统误导,黑格尔有时把他关于人的或历史的存在的分析延伸到自然。他说,一切存在的东西是虚无的虚无化(这显然没有任何意义,导致一种站不住脚的自然世界)。例如,他在1805—1806年的《耶拿讲演》中阐述其(受到谢林启发的)自然哲学时说:“黑暗是虚无;正如空间和时间不存在;——正如一般地说,一切都是虚无。”(第二十卷,80页第5—6行)。——海德格尔重新采用黑格尔的死亡主题;但他忽略了斗争和劳动的互补主题;他的哲学也不能分析历史。——马克思坚持斗争和劳动的主题,因此,他的哲学本质上是“历史主义的”;但他忽略了死亡的主题(尽管承认人是终有一死的);这就是为什么他没有看到(有些“马克思主义者”也没有看到)大革命不仅实际上是流血的,而且在本质上和必然也是流血的(黑格尔的恐怖主题)。②

      在这段分析中,科耶夫秉承了其一贯的面向黑格尔哲学的理论阐释风格(这一风格最终成为了法国思想家遭遇黑格尔的唯一方式):从青年黑格尔入手,将海德格尔与马克思思想直接地,几乎缺乏论证的嫁接到黑格尔思想的当中。耶拿时期的黑格尔以宗教为其主要研究视域,以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为其主要的理论依据,由此形成了他对人的主观自由的执着。并据此构成了对他所处的德国社会现实的批判。因此黑格尔在这一时期难免带有一种人本主义的色彩,正如卢卡奇在《青年黑格尔》中所指出的那样:“当黑格尔在图宾根读书时期,他的这种思想还具有很强烈的人本学——心理学的性质”,③并且我们必须意识到“从人本学走向历史主义化是黑格尔终生发展的一般标志。”④反过来说,黑格尔也正是从这样一个人本学的立场出发才真正的达到了辩证的、历史的哲学观念。在这个人本学的视野中,人的直观、感性、存在以及存在的虚无化等主题都成为黑格尔此时关注的话题。科耶夫所印证的黑格尔正是沉浸在以重建自由自主的宗教来拯救民族精神的黑格尔。

      这样一个黑格尔,在对人的存在的关注中与海德格尔以及马克思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例如海德格尔的死亡与黑格尔对存在之“虚无”的体验被勾连起来。而马克思所主导的斗争与劳动的主题却恰恰成为了黑格尔哲学所特有的“历史主义”维度的一种表征方式。死亡,在科耶夫的哲学中是作为欲望之人的生存论结构,同样是人之为人不可获取的一个特质。但这个特质在本质上带有着终结的意义,因此是静止的。而面向死亡所带出的历史性维度,在科耶夫看来需要借助于另外两个重要的概念,这就是马克思的斗争与劳动。

      对于科耶夫来说,黑格尔哲学中最核心的思想就是主奴辩证法。这样的一个结论,显然与科耶夫的哲学人类学的解读方式有关。在《黑格尔导读》中,科耶夫对第四章A节的注释由于其特殊的重要性而被作为“代序”,因此我们看到的全书的第一句话就是:“人是自我意识。”⑤以这种等同为前提,整部黑格尔的精神演化史(“精神现象学”)也就变成了现实的人的存在如何展开自身的人类学。就这一改造本身来说,马克思对科耶夫的影响和塑造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也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论述:“人的本质,人,在黑格尔看来=自我意识。因此,人的本质的全部异化不过是自我意识的异化。”⑥由此,原本不过是黑格尔的一个理论类比的主奴辩证法,却因其是对自我意识双重化的存在状态的理想阐释入径而得到了科耶夫的详尽阐发:主奴之间的辩证转化实际上成为了人的本质在历史中展开自身的过程。换言之,主奴辩证法为人的本质的界定注入了历史性的维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