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12)03-0043-07 市民社会概念是西方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国学者最先对于市民社会理论的了解,在相当程度上来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但在过去那个以阶级斗争为主流话语的时代,许多人认为市民社会就是资产阶级社会或者起码与资产阶级联系在一起的,因而是与社会主义格格不入的,应当大加批判。这正如我们过去把市场经济理解为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对立物一样。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我们已经彻底否定了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决然对立的那种思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成为中国大地上的现实存在,而且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实现社会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和基础性支撑。发展实践充分表明,市民社会与社会主义并非是两个相背离的事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能够容纳作为“历史范畴”的市民社会,反过来,市民社会能促进社会主义社会本身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市民社会理论作为对现代化过程中的一种规律性的反映,必然可以成为我们透析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新的视角。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理论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和意义,它不单是承认中国当下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落后,因此不能机械地照搬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一些理论设想,更主要的是它着眼于世界范围的现代化一般进程的大视野,重新审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变革,从而为我们解放思想广泛地吸取现代化理论中的合理因素和发达国家的一些经验打通了门路。简略地说,中国的落后,不单表现在生产工具等的器物层面,同时也表现在产业结构、社会结构、整个社会管理和社会运行机制方面。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一个社会整体变迁的过程,是从前现代的农业社会、村落社会、政治国家控制一切的社会向工业社会、都市社会和现代民主社会的转型。工业化固然是基础,同时也伴随着整个社会关系、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管理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时代性变化,其中的一个主要表征和一项主要任务是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实现较大程度的必要的分离,通过恰当处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而形成良好的社会运行机制。这将是中国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 一、市民社会理论的普遍性意义 就西方近代的情况而言,可以说,市民社会的发育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基本上是同一个过程的两面。众所周知,西方的发达国家,都有着市民社会的传统,其现代化以及现代化之后的历史进程都与市民社会及其理念的演变联系在一起。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促进城市化的进程,使国家居民的多数成为城市的市民,成为依赖市场而生活的市民,自然也就孕育出一个比较强大且不断成熟的市民社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到当代社会转型加速进行的时期,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意味着要把原来全部由国家控制的资源配置权力让渡给市场,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与此同时,集中统一的决策为多元的决策所代替,全面地以行政权力来进行的管理为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主管理的结合所代替。而且,各种非政府组织、各种企业,都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主体,作为公民的个人不再是直接与国家相对应而是通过各种组织作为中介形式。简而言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就是孕育了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具有中国特色市民社会。而随着这种市民社会的兴起,原来统一的“社会”发生了一定的分化,直接地将如何理解和处理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问题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正是这种历史境遇,为重新思考市民社会理论的普遍意义提供了现实的基础。 首先,从世界历史形成的角度来看,各个民族、国家都将被卷入到全球化这一过程中,都要走上一条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发展道路,即现代化之路。因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融通,实现了系统内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观念等的交流与融合。其次,从世界上已经走上现代社会的国家来看,现代化过程是以工业化、市场化、都市化、民主化为其基本特征的,是整个社会的转型,其中,市场经济必然孕育出一个市民社会并作为社会结构的重要基础。第三,从西方现代社会的运行来看,市场经济引起社会领域的分化和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客观上必然要求构造出新型的社会运行机制、社会结构关系和社会管理方式,并且,强烈呼吁从人治社会转变成法治社会,民法成为法律的主体部分,民主成为时代潮流。第四,从现代社会中人的发展来看,领域分化的社会,人的发展从人对人的依赖为基础的阶段转变成以对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发展的阶段,传统的血缘等级制的臣民社会转变为以政治权利社会地位平等为基础的公民社会。 市民社会理论就是对这种社会转型过程的规律性的一种反映,其核心是如何看待、理解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很显然,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作为这个世界历史进程的一个部分,必然服从现代化过程社会结构变动的基本规律,尽管有着自己的特殊性,正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那样,虽然有自己的特点也必然服从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基于上述分析,市民社会理论从以下两个主要方面给予我们启迪:政府不应当统管整个社会,而应把社会的权利还给社会,保持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相对独立,从而造就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一个高效运作的政府;在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自然形成一种较为友好的、互动的、和谐的关系,而这样的和谐状态正是社会转型的环境诉求也是社会转型的价值目标。此外,市民社会理论从反面给我们以启示:社会转型过程中要以人为本,把人的异化程度减到最低;把社会当作一个有机体来对待,坚持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即理性地处理资源与环境、人与自然、当代与后辈的关系。 二、全面多维与质的跃迁: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意蕴 社会转型论是当今社会发展理论谱系中的重要一支,也是立足于当代社会实践,特别是中国、苏联和东欧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发展经验,对现代化理论的一种新的发展成果。就社会转型的基本内涵而言,它与现代化的含义基本上是一致的,即指一个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进程,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涉及政治、社会心理、文化等方面的全面的社会变革过程。它包括经济方面的工业化、政治方面的民主化、社会方面的城市化、文化方面的世俗化以及市民生活方面的变化等。[1](P460)社会转型论在当代中国学术的语境中之所以引起广泛的关注,被相当广泛地引用和使用,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过去对现代化理解上的不足或偏颇。从这个意义上,社会转型论不过是现代化概念的一种重新阐释,特别是结合了中国实践的经验和教训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理解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