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究竟是不是循环论证

作 者:

作者简介:
韩立新(1966-),男,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人,社会学博士,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态社会主义和环境伦理学研究,北京 100084

原文出处:
学术月刊

内容提要:

在早期马克思研究史上,人们对《巴黎手稿》异化劳动理论评价很低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它存在着无法解决的“aporia”,甚至可看作是循环论证。其实,在《第一手稿》“异化劳动和私人所有”这一节的最后,马克思提出的应该是这样一个关于资本出生的历史理论:人的“对象化活动”(“异化劳动Ⅰ”)带来了“基于自我劳动基础上的私人所有”(“私人所有Ⅰ”),这种私人所有又带来了“属于他人的异化劳动”(“异化劳动Ⅱ”),而这种异化劳动最终生产出了“资本主义的私人所有”(“私人所有Ⅱ”)。因此,从形式上看,这根本就不是循环论证;从内容上看,这相当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的“资本的原始积累”理论。但是,要完成从异化劳动推出私人所有的逻辑证明,马克思还必须将解释框架从“孤立人”的主客关系转变到社会关系上来。马克思是在《第一手稿》的最后才意识到了这一转变的必要性,并在《穆勒评注》中通过对“交往异化”的研究成功地完成了这一转变,从而最终解决了异化劳动理论的“aporia”问题。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12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2)03-0058-11

      “aporia”是希腊语,意为在推论中总会遇到无法解决的逻辑困境,最后整个推论以失败告终。在早期马克思研究史上,人们对《巴黎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评价很低,一个重要理由是它存在着这样的“aporia”,甚至可看作是一种低级的循环论证。那么,这一判断是否公允?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究竟遇到了什么样的“aporia”?我们能否找到解决这一“aporia”的出路?本文将主要通过对《第一手稿》中的“异化劳动和私人所有”这一节的重新解读,尝试着对这些问题作出回答。

      一、“aporia”的由来

      马克思在《第一手稿》中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回答私人所有的起源和私人所有的本质。在“资本的利润”一栏的开头,马克思开宗明义地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资本,即作为对他人劳动产品的私有权,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呢?”①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首先回答什么是资本?对此,他预先给出了答案,即“资本是积累起来的劳动”[MEGA2Ⅰ-2,S.19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第130页],更准确地说,资本是积累起来的他人的劳动。

      在“异化劳动和私人所有”这一节的开头,马克思回顾了他先前在“收入的三个来源”([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部分的论述,指出了摆在人们眼前的“国民经济学的事实”:一方面,作为资本家私人所有的资本不断增大;另一方面,劳动者却丧失了私人所有。整个社会呈现出了“资本的积累”和“贫困的积累”的对立状态,从而“整个社会必然分化为两个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MEGA2Ⅰ-2,S.19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第155页]。这是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制度下严酷的社会现实!但奇怪的是,以说明近代社会本质为己任的国民经济学家却对此未做任何说明,而是由此出发直接演绎出了一整套的国民经济学体系。这引起了马克思的强烈不满,因为在他看来,“没有说明”或者“无法说明”这个事实,国民经济学就没有资格被称为科学。他以教训的口吻说道:你们只不过是试图从表面的经济“规律”或“运动的联系”来说明这个事实,但实际上,正像用“偶然的外部情况”来说明“竞争”的必然性那样,你们“总是置身于一种虚构的原始状态”;或者像神学中的“原罪”那样,“把他应当加以说明的东西假定为一种具有历史形式的事实”[MEGA2Ⅰ-2,S.23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第156页]。但是,这种做法只能证明你们的无能!

      你们解释不了的东西,我能!26岁的马克思对自己充满了自信。而此时他只是一个接触英国经济学还不到半年的哲学博士。他采取了自己专业领域惯用的方法:要说明这些事实,就只能透过现象抓到本质,就是“必须以概念来把握(begreifen)②私人所有”[MEGA2Ⅰ-2,S.23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第155页],即首先要从“概念”的高度去解释私人所有的起源和本质,然后证明“资本是积累起来的他人的劳动”以及说明“有产者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必然对立的原因。

      为完成这一任务,马克思开始做的第一步工作就是重新界定他眼前的“一个国民经济学的、当前的事实”:“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生产的不仅是商品,它还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产商品的比例生产的。”[MEGA2Ⅰ-2,S.23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第156页]显然,马克思与国民经济学家们眼中的事实还有很大差别。对国民经济学家而言,这一事实是“当然的”;但对马克思而言,这是必须予以分析并给出价值判断。他接着上面的话说道:“在国民经济学的实际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Verwirklichung)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Entwirklichung),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领有(Aneignung)③表现为异化、外化。”[MEGA2Ⅰ-2,S.23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第156—157页]从这一论述来看,马克思认为这一事实是与事物的本来状态相矛盾的,是不合理甚至是悖谬的。这反映了马克思与国民经济学家们的根本差别,他是在讨论伊始就毫不犹豫地站在了与他们截然相反的立场上。

      马克思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对异化劳动的分析,因为这是他选择的揭开私人所有秘密的概念装置。在对那一著名的异化劳动四个规定的界定接近尾声的时候,他又回到了回答私人所有的来源和本质这一最初的设问上来。他的结论是:“私人所有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MEGA2Ⅰ-2,S.24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第166页]但是,正当我们为他兑现了诺言而感到高兴的时候,他本人的论调却突然发生了变化。这表现在:第一,他的本来目的是要反对“从私人所有推出异化劳动”这一国民经济学的做法,因此“从异化劳动推出私人所有”。但是,在气势如虹地得出这一结论以后,他却突然发出了示弱的信号,即“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MEGA2Ⅰ-2,S.24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第166页]。这好像是在说,异化劳动和私人所有这一前因后果关系变成了两者的相互解释关系。如果说这一示弱还不够明显,那么接下来的论述则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私人所有只有发展到最后的、最高的阶段,它的这个秘密才重新暴露出来,就是说,私人所有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MEGA2Ⅰ-2,S.24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第166页]前一方面符合马克思最初的问题设定,问题是“另一方面”中私人所有“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这一规定,由于私人所有是“手段”,故在逻辑上是占先的,可看作是说明异化劳动的原因。这显然是与马克思最初的设定矛盾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