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克思哲学高峰论坛(2011)”综述

作 者:

作者简介:
于桂凤,徐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冯建华,徐州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原文出处:
哲学动态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12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2-8862(2012)02-0102-02

      2011年11月18日-20日,由中共中央编译局、徐州师范大学、《江海学刊》联合主办,徐州师范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创新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马克思哲学高峰论坛(2011)”在徐州师范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苏州大学等单位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论坛主题为“路径与形态:中国马克思哲学理论创新90年”,参会学者主要探讨了以下问题。

      第一,“范式创新”:中国马克思哲学理论研究的前沿。

      哲学研究范式的创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哲学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任平教授把当代中国马克思哲学研究的“范式创新”概括为以下八种类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改革研究范式、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范式、马克思主义文本-文献学研究范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范式、马克思主义对话研究范式、马克思主义反思的问题学研究范式、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创新研究范式、马克思主义出场学研究范式。他认为,这些研究范式将成为未来中国哲学各学派成长与发展的最为核心的要素。王南湜教授则认为,近年来中国马克思哲学研究范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对黑格尔主义阐释范式的超越、对原本马克思思想的关注、对中国现实问题的理论性关注。

      哲学研究范式的创新与人们对哲学研究范式自身的理解密不可分。孙正聿教授指出,一种哲学研究范式应该包括基本的概念框架、核心范畴、基本理念以及特定的解释原则,并由此把建国以来的中国马克思哲学研究概括为教科书哲学、教科书哲学改革、后教科书哲学三种范式。郝立新教授则进一步指出,马克思哲学研究范式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马克思哲学本身的研究范式,一是研究马克思哲学的范式。在后一种意义上,他归纳出了回到本真为导向的文本考证、以前提追问为导向的哲学自身的反思、回应现实为指导的哲学批判三种研究范式。姚顺良教授认为,哲学研究范式与历史叙事密切相关,从历史叙事方式角度梳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演进,有助于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两个维度。

      哲学研究范式的创新标志着哲学研究范式的根本性转换。贺来教授明确指出,哲学研究范式转换的重要前提,是从事哲学思考的人的自我的更新、解放与超越。何萍教授则从“任何范式转换都有其现实根据”这一前提出发,强调研究范式转换应该注意两个理论问题: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思想资源,一是一个世纪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衣俊卿教授进一步指出,各种研究范式最终都要以一种有效的方式来面对今天的社会历史现实,并从那里获得新的生长点。

      第二,哲学对话与构筑中国化的马克思哲学形态。

      中西马对话是当代中国马克思哲学研究理论创新的重要路径之一,也是构筑中国化的马克思哲学形态的重要前提。关于中西马对话的内涵,欧阳康教授认为,中西马对话实质上是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哲学的思想理念在每个人心灵中的对话。关于中西马对话的条件,孙正聿教授认为,阐明马克思哲学不同于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的独特意义与价值是展开中西马对话的必要前提。

      构筑与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哲学形态是当代中国马克思哲学研究的重大理论任务。汪信砚教授认为,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自身就有一种研究范式,从它的研究目标、研究路径、研究方法来看,可以把它概括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范式。陈锡喜教授进一步指出,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起点,既需要回到马克思哲学的理论立场与政治立场,又需要分析中国革命的历史起点。

      第三,中国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使命与创新。

      中国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使命与未来发展是与会专家学者们共同关注的话题。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切中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是当代中国马克思哲学研究的理论使命。但是,对于哲学如何切中现实、切中什么样的现实,专家学者们则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吴晓明教授指出,当代中国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一个显著变化是对社会现实的关注。韩立新教授则认为,文本研究是哲学切入现实的一种方式,虽然它是以间接的方式切入现实,但它不但可以解决一些理论问题,而且有助于解决时代的现实问题。欧阳康教授则通过对当代哲学的功能与价值的阐释与反思,明确指出,中国的崛起需要中国哲学的崛起。中国马克思哲学是中国时代精神的精华,也应该是世界时代精神的精华。郭湛教授认为,公共性问题是当代社会比较突出的现实问题,中国马克思哲学研究必然会转向公共性问题。同时,他进一步指出,当我们以哲学的方式关注现实时,需要时时对“哲学是什么”和“哲学做什么”进行反思。丰子义教授认为,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人类社会的横向发展应该是一个值得中国马克思哲学深入研究的新课题。车玉玲教授认为,空间生产是当今时代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当代中国马克思哲学应该关注并深入研究空间生产问题。

      大部分与会专家学者都认为,中国马克思哲学要想更为彻底、更为深入地切中中国社会现实,就不能不进行理论上的创新。创新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理论品质,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主旋律。但是,当代中国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创新还存在诸多困难。对此,庄友刚教授指出,当前中国马克思哲学理论创新主要存在三个困境:即理论创新的价值取向与哲学本性之间的悖谬、理论创新的目标要求与马克思哲学的理论特质之间的分裂、马克思哲学推进的世界历史基础与中国社会现实基地之间的差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