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和实践唯物主义成功指导着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改革的实践,发挥了巨大作用;另一方面自从“以人为本”提出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失语之声”又不绝于耳,似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再多,也无助于解决当今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导致这两种倾向的深层原因在于,主观脱离客观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没有真正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没能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前者无视当下问题偏重理论的重要性;后者似乎强调中国实际,实际上是扭曲了中国实际,把中国实际肢解、碎片化了,割裂了从时代高度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实际。鉴于此,笔者认为,自1919年“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以来,中国社会实践进程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进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进程又反映并推动着中国社会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实践进程,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其中蕴含的实践逻辑就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以及由此决定的实践需要的发展逻辑。因此,本文拟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实践逻辑的起点出发,围绕实事求是这一核心来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转换,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实践与逻辑的辩证统一,总结提升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以期指导当代中国社会的实践进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实践逻辑的起点 众所周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自始至终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正像恩格斯所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①其核心就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问题,这是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同理,确立并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自然也就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形成的逻辑起点。不难发现,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中,其基本问题也随之中国化了,转换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即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而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的本质要求,于是,实事求是就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的逻辑起点。当然这个基本问题的成功转换是由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改革的实践需要以及时代特点所决定的。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为了自强自救,中国人发起洋务运动,尝试维新改良,但均以失败而告终。直至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后,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国外各种新思想纷纷涌入,对中国传统文化发起猛烈冲击。伴随着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李泽厚语),越来越多的先进中国人认识到,中国要想不被列强所亡,必须选择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进行彻底改造。这直接导致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过此时的中国共产党对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道理还缺乏深刻认识,思想上、政治上都缺乏独立性。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使先进共产党人认识到,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来选择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于是认识和尊重中国社会革命实践就成为全党的共识。加之中国共产党人在武装斗争中长期处于劣势,革命和斗争不断遭遇挫折,也促使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毛泽东在1928年11月给当时中央的信中指出:“各地许多小块红色区域的失败,不是客观上条件不具备,就是主观上策略有错误。”②他已经明确提出客观与主观是决定斗争成败的两个关键因素。进而又分析,主观策略之所以错误,就在于不了解客观的实际情况。一切事情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把主观和客观二者之间好好地符合起来”。③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④其实毛泽东的主要哲学著作《实践论》、《矛盾论》就是紧紧围绕怎样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展开的。1941年5月,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又说:“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⑤后来他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指出:“理论和实践这样密切地相结合,是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⑥直到延安整风,确立了实事求是思想,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转变的开始,而且这一逻辑转换不仅贯串于毛泽东哲学思想中,还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理论的始终。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问题,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更是我们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1980年12月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⑦即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相辅相成的,其实质要求是主观符合客观。实事求是的核心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因为中国共产党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和主要优势。综上不难发现:实事求是既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基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功经验,同时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实践活动和理论创造,都是围绕这个基本问题展开的,其中毛泽东哲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理论是围绕这个基本问题所形成的两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实践逻辑的核心 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而言,仅仅把握其基本问题这根红线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抓住其核心范畴,因为核心范畴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灵魂,它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本内容和逻辑架构。同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完成逻辑起点转换之后,确立核心范畴自然就是构建这一理论体系的关键和枢纽。 众所周知,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实践范畴的确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不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还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实践都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金钥匙。因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辩证统一的基础。正是由于实践范畴的确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得以形成,甚至马克思和恩格斯将自己的哲学称之为“实践的唯物主义”⑧。因此,把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是毫无异议的。而这一核心范畴在中国化过程中的转换,是通过毛泽东继而最终由邓小平等人来实现的。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论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总规律。之后他又在《矛盾论》中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进而揭示了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唯物辩证法,是同教条主义进行斗争的强大武器。这些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都属首次。在“实践第一”思想基础上,1963年形成了《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毛泽东在该文中不仅分析了实践形式包括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等观点,而且还指出,一个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循环才能完成。所有这些观点都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范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⑨观点,深化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核心范畴的理解。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再认识升华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并对“实事求是”做了马克思主义诠释。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⑩这在客观上为建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核心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