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历史规律还是批判资本主义

——略论马克思历史观的理论主旨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晓升,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湖北 武汉 430074

原文出处: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从马克思提出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来看,马克思是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中提出历史唯物主义的。他所提出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建立在对于“市民社会”也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分析的基础上的。虽然在研究中他也从现实的经验基础出发,但是他用黑格尔的辩证法来处理这种经验材料。他用黑格尔关于异化和异化的扬弃的方法来叙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他通过劳动的分析来探讨历史发展过程,而劳动的分析最终又转变成为资本主义批判的入口。他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不仅展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而且把这种唯物主义体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这种实践的唯物主义又在商品拜物教的批判中深化了资本主义批判。因此,历史唯物主义是资本主义批判的批判哲学。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12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02(2011)06-0066-10

      马克思历史观的理论主旨是什么,究竟是要描述历史发展的规律还是要批判资本主义?许多人都认为,其理论主旨就是要描述历史发展的规律。这也是我国学术界的基本观点。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马克思如何“描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呢?他究竟如何研究社会发展的规律的呢?马克思探讨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时候是不是包含了辩证法?如果包含了辩证法,那么这种辩证法究竟表现在何处呢?当我们深入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之后,我们就会发现,马克思的历史观虽然也解释历史发展的进程,但是其主要目的是批判资本主义。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资本主义批判的批判哲学,而不是描述历史发展规律的实证科学。

      马克思如何“描述”社会发展规律?

      按理说,如果马克思要研究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就应该深入阅读历史学家的各种历史著作,研究人类社会各个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经验地考证各种历史事实,并在这些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探讨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这种研究才具有经验科学的意义,或者说,只有这样做的时候,马克思才有可能“描述”历史发展的规律。只有这样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成为真正的“实证科学”。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知道,马克思早年确实曾经阅读过大量的历史学著作。1843年7-8月,马克思开始阅读大量的历史学著作和国家与法的理论著作,写下了厚厚的五大本读书笔记,这就是《克罗茨纳赫笔记》。从内容来看,这五本笔记主要涉及政治、历史。在这些笔记中马克思摘录主要历史论著有:德国历史学家施米特关于法国史的两卷本的著作;法国作家、浪漫主义的代表弗·勒·沙多勃利昂论述法国七月王朝的两部篇幅不大的著作;德国政论家卡·兰齐措勒的著作《关于七月事件的原因、性质和后果》;德国历史学家瓦克斯穆特的《革命时代的法国史》;法国历史学派的代表兰克和T.冯·萨维尼写的发表在《历史政治杂志》上的论述复辟时期和七月王朝时期的法国状况的一系列文章;英国历史学家、天主教徒林加尔特关于英国史的七卷本著作以及瑞典历史学家盖尔关于瑞典史的三卷本著作德译本所作的摘要。①据统计,这些历史著作从时间上说,从公元前600年到19世纪30年代,前后近2500年。②马克思完全可以借助于这些历史学资料来研究社会历史的一般规律。但是,马克思并没有从历史资料的研究中提炼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而是从经济学的研究以及黑格尔法哲学的研究中得到得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结论。

      无论从马克思对于“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还是从马克思对于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分析,我们都可以看到,马克思的这些分析实际上就是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马克思本人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详细论述了他自己的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他指出,在19世纪40年代初期,他碰到了物质利益的问题。这个问题促使他思考经济问题。在解答经济学问题中,马克思阅读了黑格尔法哲学。通过对于黑格尔法哲学的研究,马克思得出一个结论:“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寻找。”③这就是说,马克思通过对于黑格尔法哲学的研究得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而这个思想构成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涵。而马克思对于市民社会和国家关系的分析不是对人类社会历史上的任何一个社会形态的国家和市民社会关系的分析,而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家和市民社会关系的分析。因为,只有在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国家和市民社会才发生了分裂,市民社会成为独立国家的一个领域。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说明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家和市民社会之间的分裂的特点。我们知道,只有当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发生了分化,我们才有可能讨论国家和市民社会之间的关系,如果这两者之间没有发生分化,那么我们就不可能讨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在分析了国家和市民社会之间的关系之后,或者说,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结构之后,马克思又进一步分析了“社会的物质社会关系”,也就是“市民社会”。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物质生活关系的总和”或者“经济基础”的概念是不是超历史的呢?黑格尔在他的法哲学中明确地指出,“市民社会是在现代世界中形成的。”④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详细阐述自己的历史观的时候,也指明了市民社会在历史发展中的基础地位。而在解释市民社会概念的时候,他明确地说,“‘市民社会’这一用语是在18世纪产生的,当时财产关系已经摆脱了古典古代的和中世纪的共同体。真正的市民社会只是随同资产阶级发展起来的,但是市民社会这一名称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的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⑤在这里,有两点值得我们重视,第一,真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也就是资本主义社会,是随着资产阶级发展起来的。因此,要真正地了解市民社会就要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第二,当马克思在社会历史观意义上使用市民社会概念的时候,马克思不是指资产阶级社会,而是指人类社会中一切时代的生产和交往组织。但是马克思对于这种生产和交往组织的理解是以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形成的生产和交往组织为模型的。这是因为,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和交往组织的基础上才产生一个独立于“市民社会”的国家。当马克思在社会历史观意义上研究“市民社会”的时候,虽然这个“市民社会”是指一切社会中生产和交往组织,而要真正地了解这种生产、交往组织与国家的关系就必须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也就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意义上说的市民社会。马克思用“市民社会”概念所指称的物质生活关系虽然是一切社会中的生产和交往组织,但是如果没有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生活关系”的深入理解,就不可能理解其他社会中的物质生活关系。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就是要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质生活关系。通过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质生活关系的研究,马克思发现了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关系之间的对立和矛盾。通过对于这里的矛盾关系的分析,马克思得出了一个结论,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和历史上的曾经存在过的其他社会形态一样必然会灭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