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台湾有些人不断鼓吹“独立”,其理由之一就是:“台湾自来就一直被清廷列在荒外地区而备受忽略〔1〕”,“马关条约意味着中国对台湾边陲之忽视,弃置不顾……,中国已出卖台湾给强邻日本〔2〕,”等等。然而,事实完全不是如此。本文拟就清政府之所以在《马关条约》中割让台湾给日本作一分析。 一、夺取台湾是日本蓄谋已久的计划 台湾位于我国的东海和南海之间,其战略地位和丰富物产早就为日本所注意。16世纪末,丰臣秀吉就声称要吞并中国、朝鲜,并企图进犯台湾而未得逞。明治维新前,不断有人狂热地鼓吹进攻中国,吉田松阴即是其中的一个。他在《幽囚录》中写道:日本“今宜急修武备,……北割满州之地,南收台湾、吕宋诸岛,渐示进攻之势。”〔3〕吉田的思想被他的学生们——明治维新的元勋山县有朋、木户孝允、伊藤博文等人所实践。 明治初年,日本制定了“南进与北进”的向外扩张计划,在南面,占领中国东南沿海的台湾,并以此为基础,向东南亚扩张;在北面,以朝鲜作为侵入中国东北的桥梁,进而征服全中国,称霸亚洲。 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渔民被台湾人所杀,出兵台湾,遭到当地军民的顽强抵抗,侵台日军又因感染虐疾或水土不服而普遍患病,进退两难。最后在英、美的调停下,清政府付给50万两银子,日本从台湾撤军。 此后,日本为了实现其扩张计划,积极进行对华作战的准备。1887年提出的《征讨清国策》中,详细拟定了对华作战方案,强调要在1892年前完成一切战备工作,以抢在清政府完成军备改革和欧美各国增强远东实力之前发起进攻。其第三部分《善后处理》明确提出:日本战胜中国缔结和约时,应将盛京、盖州以南的辽东半岛、山东登州府、舟山群岛、台湾、澎湖以及长江两岸十里之地,直接并入日本版图,并设想了肢解中国的详细方案。此后的两次中日战争中日本的侵略行为于此均可见端倪。 19世纪末,列强在远东的争夺愈益激烈。1891年,俄国开始修筑西伯利亚铁路,以加强对远东的控制,日本有鉴于此,加速扩军备战,寻找机会与清朝作战,以抢在列强之先,占据有利地位,确保日本的利益。 与此同时,日本国内政局不稳,风潮迭起,日本驻华盛顿公使直截了当地对美国副国务卿说:“为了使日本国民的注意力从对国内现状的不满中转移出来,我们宁愿反华战争。”〔4〕 1894年6月,日本乘朝鲜东学党起义之机, 借口“保护日本在朝鲜的经济利益”,发动甲午战争,并把战火引向中国境内。11月,大连、旅顺相继失陷。以山县有朋为代表的军部主张继续进攻山海关及直隶,直逼北京城下。首相伊滕博文则有不同的看法。12月4日, 他以《应攻打威海卫、占领台湾的方针策略》为题,向大本营提交长篇意见书,反对在直隶作战,因为这在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皆不利。他主张派兵去威海卫和台湾,歼灭北洋舰队,控制台湾,以造成有利的和谈条件,并获得割取台湾的“根基”;而且只要采取和缓的办法,照顾欧美各国的通商利益,保护在台侨民,便不会引起干涉〔5〕。 当时负责财政的松方正义也批评大本营把作战方向指向直隶。他说,占领北京虽然“声名赫赫”,但在“实际利益”上却不如占领台湾重要,因为“台湾之于我国,正如南门之锁钥,如欲向南发展,以扩大日本帝国之版图,非闯过这一门户不可”,占领了台湾,既可使日本的势力伸向东南亚及南洋群岛,还可防止其它国家插足。他强调:“今日不能占领(台湾),则将永远失去占领的机会”,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在列强下手之前夺取台湾。大本营采纳了他们的意见。〔6〕 日本的舆论此时对割地赔款的呼声也日高,“把台湾永久割让给日本”,几乎是当时日本各阶层人士的共同要求。明治启蒙思想家、有“日本的卢梭”之称的福泽瑜吉在中日开战后不久,便连续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主张:“应首先占领盛京、吉林和黑龙江三省,……纳入我国版图”,“把旅顺口变成东亚的直布罗陀,……把金州、大连港变成属于日本的华北的香港”,并希望“除占有威海卫,山东省和台湾之外”,“即使要求几十亿的赔偿也并不苛刻。”〔7〕前首相大隈重信、 众议员岛田五郎、藏相松方正义等等都有类似的意见。 1895年1月27日, 日本大本营召集当时在广岛的阁员及大本营的高级幕僚,就两国媾和问题举行御前会议,会议确定了“以此次中日两国开战主因之朝鲜独立、割让土地、赔偿军费及将来帝国臣民在中国通商航海之利益等问题为重点”的媾和条约方案〔8〕。 明治天皇批准了这个方案。 与此同时,由于接连战败,国土相继沦丧,为避免更大的损失,清政府感到必须尽快实现和平。在派天津海关税务司德国人德璀琳东渡试探和谈失败后,正式任命张荫恒、邵友濂为全权代表,赴日会谈。而此时,日本对威海卫与澎湖的作战还处于计划之中,他们认为应该在拿下这两地后再和谈,以取得优越地位,逼迫清政府就范。因此,内阁会议决定“决心拒绝”停战〔9〕。由于日方的蓄意破坏,谈判未能进行,张荫恒、邵友濂几乎是被驱逐回国的〔10〕。日方要求清政府改派有“商议土地及日本日后定立办理交涉能以画押之全权”的代表〔11〕,并暗示为奕或李鸿章〔12〕。 从1895年1月下旬起,日本开始进攻山东半岛,至2月17日威海卫陷落,北洋海军全军覆没;3月下旬,日军进攻并占领澎湖列岛,至此,日本才以此为据,在谈判桌上迫使清政府屈服。 二、台湾是列强角逐远东的牺牲品 从对日宣战前,战争期间,直至马关谈判前后,清政府一再请求西方各国出面调停,以避免战争,或尽量减少损失,降低日本的索求。然而,尽管西方列强在远东争夺激烈,矛盾重重,但都想利用中日战争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清廷的活动收效甚微。 沙俄自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从西南面取得出海口的希望破灭,因而更加积极地向东方发展,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夺取了中国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海参崴建军港,并开始修建连接欧洲本部与远东地区的西伯利亚铁路,以保证商品运输和军事调动,还可图谋向南扩张,获得大连、旅顺或朝鲜的港口,把满州和朝鲜变成自己的势力范围,这就必然与日本的扩张发生矛盾。但由于俄国的兵力还不足以承担与日本对峙的进攻与防守的任务,在铁路建成前,运输也有问题,因而不愿直接与日本冲突,而是有意唆使日本南下,夺取台湾。1895年2 月14日,俄国驻日公使会见日外相陆奥宗光,明确表示:“现在日本向中国要求割地是当然之问题,而俄国欲在太平洋岸获得自由通路亦非一日”,因此,“日本要求割让台湾,俄国对此毫无异议;若日本放弃岛国之地位,向大陆扩张版图,则决非上策。”〔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