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几个问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会军 吉林大学历史系

原文出处:
史学集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1996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1840年至1949年的中国近代社会,矛盾错综,变化急遽,新的社会因素、社会力量不断产生、发展,猛烈地冲击、荡涤、轰毁着旧的社会制度、社会力量,从而建构了一个翻天覆地的新社会。

      对这样一个时代的社会发展问题进行一些深层次的探察、辨思,对我们今天的建设和发展会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向——近代化

      欲明了此问题,必先弄清两个问题:

      其一.什么是近代化,什么是现代化。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谈到先进的社会因素时, 有的说是近代化〔1〕,有的说是现代化〔2〕。 金冲及在《中国近代的革命和改革》一文中,更把两个概念用在一起:“近代化的中心目标就是要把以小农社会为主体的落后国家变成现代的进步国家。”〔3〕

      考其根源,在于我们的“近代”、“现代”概念是从西方挪用过来的。而英文的“modern”一词即可以译为“近代”,也可以译为“现代”。于是出现了上述问题。但在中国文字中,近代和现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近代化和现代化亦有不同的内涵。我们认为:近代化是指以工业化和资产阶级民主化为核心内容的,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结构建立的过程。而现代化则是在近代化基础上的一系列科学技术的发明、应用及由此引起并与此适应的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过程。在西方,近代化的过程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法国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前后开始的,而现代化则是从本世纪40年代的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开始,而在今天仍然在飞速发展着的。中国应该有自己的现代化理论,“modern”一词应该根据其具体指谓而译成“近代”或“现代”。

      其二,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中国近代社会变化急遽。在这个变化急遽的过程中,混杂着形形色色的社会内容——封建的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社会意识无时不在盘据、固守、颟顸,各种新生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思潮更在不停地、猛烈地撞击着封建的长堤。五四以后,新民主主义革命更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成为社会的主流。但考其实质,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向是旧的、封建主义的因素在消退、灭亡,新的、资本主义的因素在生长,近代化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的社会因素、先进的社会思潮必然摧毁旧的社会制度,力图建构一个新社会。这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当然,由于中国社会刚刚从封建社会中开始挣脱,不可能一大步迈向现代化的台阶。因而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客观要求是近代化。各方面的活动都是围绕着为实现国家工业化和资产阶级民主化开辟道路而进行的。而面向现代化,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新中国的建立,是中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它使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沼中解放出来,可以主动地、有主权地学习和引进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与现代化工业设备,从而为发展现代化生产力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尽管建国之初,我们忙于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未立即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但一是具备了迈向现代化的社会制度条件,二是国民经济的恢复为开展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同时,人民政府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从苏联引进大量的工业项目,实际上已经开始了现代化的建设进程。因此,尽管当时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尚不完善,并出现了这样那样的、甚至是重大的失误,但必须肯定,中国的现代化过程是与社会主义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根据上述,我们认为,1840年至1949年的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主要的是近代化的过程。

      这里说主要是近代化的过程,是因为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错综复杂,变化急遽,又富有跳跃性的发展过程。近代化的过程既成为现代化的基础,又夹杂着现代化的内容。也就是说,在近代化过程尚未完成时,现代化的内容即开始出现并有了某种程度的发展。虽然这种现代化内容的出现和发展未构成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

      二、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艰难曲折

      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是个艰难曲折的历程。这里面既包含新的社会意识的产生与民族觉醒,又包含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引进与成长,直到探索建立新的、适合于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的社会制度等内容。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又存在着先进的社会力量与强大的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颟顸的封建统治势力所进行的错综复杂、你死我活的艰苦斗争。

      从新的社会意识的产生与民族觉醒上看,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中心论的华夷观,使一些先进的人士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认识到东西方的差距,要求“师夷长技以制夷”。这种认识发展到洋务运动时,一些人“已经从世界发展变化的大趋势来观察近代中国的大变局,主张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进行变革,实际上它已经包含了进化论的因素,已经开始突破传统的变易观的框架。”〔5〕这种意识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兴起,新式工业出现于小农经济的大地上。

      维新派的理论突破在于他们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虽然在实践上百日维新只是进行了一些非根本制度的变革,未能冲破封建政治制度的藩篱,但维新派的理论著述、舆论宣传却使人们得出了一个勿庸置疑的结论:世界上没有千古不易的社会制度,中国的政治制度非彻底改革不可。从这一点来说,与其说维新运动是一次政治改良运动,勿宁说它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正是在这种思想界革命的前提下,才有后来的革命运动——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尽管维新派的口号是保皇权,但他们的理论恰好说明:不变更制度,中国就不能走向富强。专制存则民族亡。这就是维新派的理论所揭示的真理。而伟大的中华民族势必不会因为维持一个王朝的生命而走向死难。这就是辛亥革命所做出的答案。

      必须指出的是,这个启蒙运动的思想动员层面是十分有限的。自觉地认识到这一点的只是占人口比例很小的革命党人和部分新军。这使得后来的辛亥革命的成果十分有限。

      中华民族的彻底觉醒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从举起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到各种社会改造学说的兴起,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标志着中华民族不再顺从、依赖统治者,而要人民自己起来“直接解决”,挽救民族的生存危机。中国共产党的动员与组织,使社会最广泛的成员——工农阶级奋起为自己的生存、为中华民族的生存而抗争,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