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晚清的三次“变法”

作 者:
周力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暨南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1996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提要 本文旨在论述晚清社会变革运动的三个阶段,即洋务运动、戊戌维新与清末改革,以及它们的共同点、差异和相互关系,并阐明戊戌维新是“变法”,洋务运动、清末改革同样是“变法”。论述洋务派、维新派的活动虽贯穿于运动的始终,但他们在不同阶段发挥的作用不同,以及两派之间的关系。同时扼要叙述评价慈禧太后及清廷在历次变法改革中的正、反作用。变法改革虽充满矛盾与斗争,经历曲折与反复,但证明社会变革是不可抗拒的。

      关键词 晚清 三次变法 联系 差异 社会变革

      晚清时期(包括同治、光绪及宣统三朝)的社会变革运动,历半个世纪,经三个阶段,三次高潮。这就是洋务运动,戊戌维新与清末的改革。在这场持久不断的社会变革中,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是不是“变法”,它们与戊戌维新是怎样的关系,洋务派、维新派的活动贯穿运动的始终,在不同阶段,各发挥了什么作用,处于什么地位,其关系怎样?慈禧太后及清朝最高当局扮演了什么角色,怎样评价他们的作用?这是本文要讨论的几个问题。

      一、洋务运动——初级阶段的“变法”

      1861年(咸丰十一年)11月,两宫太后发动“祺祥政变”,不几天诏改年号为“同治”。同月,冯桂芬撰成《校邠庐抗议》,提出“采西学”,“制洋器,“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1〕。下月,曾国藩首创安庆军械所,以制“洋器”。这种政治、经济、思想上的“巧合”,既反映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标志着洋务运动的揭幕。

      洋务运动得到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朝最高当局的认可和支持,尤其是以奕诉为首的总理衙门,既是外交事物的主持者,也是洋务运动的主持者和得力支持者。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丁日昌、郭嵩焘、刘铭传为代表的地方督抚和实力派,则是这场运动的具体组织者和实践者。进入后期,张之洞、刘坤一、盛宣怀、张謇即成为重要代表人物。总之,主持洋务运动的是清政府中的当权人物,并由此形成新的政治派别——洋务派。

      洋务运动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是在太平天国、捻军及各地农民起义方兴未艾,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的新形势下开始的,持续了数十年之久。其洋务新政虽然是由洋务派主持和组织的,但从新政的实践到理论,从新政的内容到影响,它是作为近代中国第一场变法改革运动出现的,虽处于初级阶段,但不能否认它的变法改革性质及其地位。

      洋务运动是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开始的,但随着洋务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客观形势的不断变化,洋务派逐步提出变革的主张。他们首先提出“变局论”命题和“变计”的口号,强调时局变了,“祖宗成法”必须变,“识时务者当知所变计耳”〔2〕。进入70年代,李鸿章等人正式提出“变法”的要求,其纲领概括为“外须和戎,内须变法”〔3〕。“和戎”变外变政策,“变法”改内政方针,不局限于制洋器,办实业。他们强调“变法”的迫切性,“办洋务,治洋兵若不变法,而徒鹜空文,绝无实际”〔4〕;要“自强则必先变法与用人”〔5〕。进入后期,洋务派迎合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更加起劲地倡导“变法”。张之洞指出“穷则变,变通尽利,变通趣时”,“法者所以适变也”。并且抨击那些“泥古之迂儒”,“苟安之俗吏”,“苛求之谈士”们“不知通,不知变”〔6〕。

      自强求富、兴办实业,是洋务派变法改革的实践活动,“变计”、“变法”则是洋务派变法改革的理论纲领。他们首先指出,要变计变法,就要学习西方,效法西方。李鸿章指出:“取外人之长技以成中国之长技,为自主张本”〔7〕。丁日昌、陈炽说:“识时务者莫不以采西学,制洋器为自强之道”〔8〕。郭嵩焘比较激进,要求学习西方的“政教”,认为“诚得其道,则相辅以致富强”,“不得其道,其祸亦反是”〔9〕。其次,在变革经济的同时,要求改革科举,兴办学堂,培养新型人才。李鸿章等人强调“变法与用人”不可分,必须培养中西贯通的“制器之人”,以“求经济匡世之才”。第三,认识到农、工、商皆为国本,于是倡导“商战”,“以工商立国”。曾国藩首先看到“泰西以商战二字立国”〔10〕。刘铭传呼吁“讲求商战”。张之洞强调“以商务为本,以兵战为用”〔11〕。最后,进而提出易官制,设议院,改革政治体制。李鸿章提出,“变法度先易官制”〔12〕。郭嵩焘认为“议政院”是西方的立国之本,“实多可以取法”,并奏请设立议政院〔13〕。崔国因公开奏请“设议院”,认为是“自强之关键”〔14〕。张树声临终留下遗折,陈请“设议院”,“采西人之体以行其用”〔15〕。

      早期维新派形成于洋务运动时期,参与洋务活动。他们的言论既代表那个时代,也具有超前性,与洋务派的整体思想是一致的,也有很大差异,充满了激进性。因此可以说,他们是洋务派的理论家、代言人,又是戊戌维新派的先驱。在理论方面,他们更明确、更系统地提出和鼓吹“变法”。冯桂芬提出改革官制,将发展经济与改良政治结合起来。王韬倡导“借法自强”,强调政治上“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可以固国本,致富强”〔16〕。薛福成大谈“世变小,则治世法因之小变;世变大,则治世法因之大变”〔17〕,指出“君民共主”的议会制度是第一善政。汤震吁请朝廷“善变法”,“善用法”,并设计了“议院”的方案〔18〕。郑观应更完整地提出“变法”理论,并详尽论述了“议院”的作用,还提出“三权分立”的设想〔19〕。陈虬、陈炽、何启、胡礼垣等人也从不同角度倡导“变法”。早期维新派的宣传鼓吹,既促成变法改革向高层次、深层次发展,也搭起了洋务运动进到戊戌维新运动的桥梁。

      “借法自强”是洋务派、早期维新派宣传变法改革的重要口号。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目标,认为自强之计是“安危全局一大关键”〔20〕,而自强就得借法、效法西方,“师其所能,夺其所恃”〔21〕。在“借法自强”的思想指导下,他们创办军事工业,筹建海防(自强);创办民用工业,振兴商业,发展交通(求富);创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培养人才);举办报刊,编译西书(通中外之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