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作为两广总督的叶名琛,战败被俘,在中国近代史上又留下了屈辱的一页。历史学者多以此归罪于叶之无能与妥协投降,本文试图分析当时的各种因素,说明叶名琛的悲剧固然有其身的原因,而更重要的根源是在清廷内部的举措失误。 关键词 中国近代史,第二次鸦片战争,历史人物 中图分类号 K256 第二次鸦片战争初期,叶名琛任两广总督兼对外交涉事务的钦差大臣。1858年1月,广州失陷,叶名琛为英军所俘, 送往印度的加尔各笞,一年后死于那里。尸体运回国内时,成丰以其辱国而夺爵。在广州时,人称为“六不”,即“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1〕而这“六不”以后似乎就成为了叶名琛的定论,认其为投降派。然而,细披史料会发现,叶名琛并非一味无能投降,他的悲剧有其深刻的政治原因。 一 叶名琛的悲剧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可以说是清政府当时的对外方针造成的。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朝的道光皇帝制订的对外方针是:“上不可以失国体,下不可以开边衅。”〔2〕一方面, 皇帝的谕旨经常改变,其政策并无科学性、稳定性。如第一次鸦片战争中,道光幻想以天朝声威,慑服英夷,战争初期,林则徐由于准备充分,取得一些胜利,皇帝马上虚骄之心上升,改变政策,下令停止英国一切贸易包括正当的茶叶、大黄贸易。当侵略者绕开福建而攻古海防空虚的天津后,马上又惊惶失措,贬斥林则徐,起用投降派。政策的随意更动,给了侵略者以可乘之机。 另一方面,这条方针无论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是一个让人殊难两全,不可能实行的死方针。因此,当事大臣多因之被议处。林则徐、邓廷桢因“启边衅”被处“斩监候”,甚至守卫台湾的姚莹、达洪阿,虽获胜仗亦被“交部议处”。这说明清廷行事,唯以皇帝意旨为准,办事官员倘稍违“圣谕”,即使对事情本身有利,亦会受到严厉的处罚,叶名琛鉴于前车,丝毫不敢越范,结果成了这一政策的牺牲品。 1857年末和1858年初,形势已经起了变化。经过两年的筹划,英国人已经作好了充分准备,派遣加拿大总督额尔金率舰队开到广东海面。又勾结了法国侵略军,势力更强,而清政府虽然道光皇帝换成了咸丰皇帝,但其对外方针却基本未变。在“亚罗号”事件之后,也未因英国的战争威胁而作任何军事上的准备,这当然也因为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清政府把主要力量用于镇压农民起义,抵抗外国侵略的力量已大为减弱。况且镇压农民起义需要大量军饷,这些军饷的一部分来自海关,所以清政府又不愿意断绝对外贸易,亦即不愿意同外国人打仗,于是便把“不启边衅”看得更为重要。当时朝廷给边臣的上谕,集中反映了这一思想。 咸丰四年(1854年)八月二十四日,谕江宁将军托明阿、湖北提督向荣、两江总督怡良、江苏巡抚吉尔杭阿时,深责吉尔杭阿对英、美、法三国修约公使交涉的软弱无能,“是直要朕以必得允其所请而后可,是何言语?该抚意出诸口,览奏曷胜痛恨。”〔3〕同时又谕直隶总督桂良等,对北上天津的三国修约公使“妥商开导之法”,“当此畿辅未靖之时,切不可稍涉张皇,致生事端。”〔4〕 咸丰五年七月十四日,因沙俄侵略者驱我回民金夫,杀我回民,塔尔巴哈台挖金民众愤怒焚烧俄商贸易圈子。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英秀探得俄罗斯聚众前来报复,请伊梨将军拨派官兵。对于此事,清廷上谕却斥责了英秀,认为如调兵弁“不但无以折服夷心,并恐激事生变”。令英秀将烧圈子的人民“赶紧严拿,遗失货物按令赔偿”,目的是“不至构兵起衅。”〔5〕 咸丰七年五月,谕署直隶总督谭廷骧,俄夷来津时“勿使该夷疑贰,至启衅端。”〔6〕 同年八月,谕令黑龙江将军奕山等,“妥为驾驭,毋令开衅。”〔7〕 从以上所举数条谕令可以清楚地看出,清廷对“不启边衅”强调是何等严厉,所以使边疆的官弁“皆知自守,谁敢启衅。”〔8〕 下面我们再看看“亚军号”事件发生后,英国借口进攻广州,边衅已开,清廷给叶名琛的几条谕令。 咸丰六年十一月,谕叶:“此次已开兵衅,不胜固属可忧,亦伤国体,胜则该夷必来报复”,“当此中原未靖,岂可沿海再起风波!宽猛两难之间,叶名琛久历海疆,谅能操纵得宜,稍释朕之愤懑。倘该酋因连败之后,自知悔祸,来求息事,该督自可设法驾驶,以泯争端,如其仍肆鸱第,亦不可迁就议和,致起要求之患。” 次年正月,再谕叶名琛:“从前林则徐误听人言,谓英咭利无能为役,不妨慑以兵威,致开衅端。迨定海失后,即束手无策,前车之鉴,不可不知。” 三月,再谕曰:“当此中原多故,饷粮艰难,叶名琛总宜计深虑远,弭此衅端,既不可意存迁就止愿目前,又不可一发难收复开边患。” 十二月,叶名琛胡说英国女王“不准妄动干戈”,英人在华计穷,居骑虎难下之势,并企图将外国侵略者要求各项“一律斩断葛藤,以为一劳永逸之举”。上谕称赞了他,相信了他的无稽之谈,并令他“务将进城赔货及更换条约各节,斩断葛藤,以为一劳永逸之举”。但又因急需军饷,还希望与洋人“恢复贸易,以早裕利源。”〔9〕 综上可知,咸丰时期清廷的对外方针仍然是:“不失国体”,“不启边衅”。又因为财源的关系,对“不启边衅”尤为重视。叶名琛一唯朝廷意旨行事,在这“宽猛两难”之间“常以雪大耻,尊国体为言”。又“默念与洋人角力必不敌。既恐挫折以损威或以首坏和局膺严遣,不如听彼所为,善藏吾短。又私揣洋人重通商,恋粤素富,而未尝不惮粤民悍,彼欲与粤民相安,或不敢纵其力之所至以自绝也。”〔10〕可见叶名琛的想法多么呆板而又天真。然而现实是残酷无情的,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面对准备并不充分的英国侵略者,清政府的对外方针已不能实行,而如今面对蓄谋已久的英法联军,清政府的这条方针就更是行不通了。死抱这条方针的叶名琛,如果不想弃职而逃,就只有束手被擒。而叶名琛却是选择了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