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述评

——海峡两岸纪念刘铭传逝世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 者:

作者简介:
翁飞,1954年生,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淮系集团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方英,女,1973年生,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淮系集团研究中心实习研究员。

原文出处:
历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1996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1995年11月7日至10日, 海峡两岸纪念刘铭传逝世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的故乡安徽省合肥市召开。会议由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大学、安徽省海外文化交流协会、安徽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安徽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安徽省台属联谊会、安徽省刘铭传研究基金会等单位联合发起主办。与会代表88人,其中来自港、澳、台地区的代表24人,共提交论文48篇。与会学者围绕刘铭传领导的抗法保台战争、刘铭传抚台期间台湾的近代化建设、刘铭传与近代集团、人物关系研究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坦率的交流。

      与会的海峡两岸学者普遍认为,刘铭传在国势颓危、外敌入侵的危难时刻,为维护祖国统一,捍卫领土完整,英勇抗击法国侵略者,尔后在建设开发台湾的过程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不愧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人物、有远见有抱负的政治家、台湾近代化建设的先驱。刘铭传在台湾活动的七年多时间,是他个人政治生涯中最为辉煌的时期,他的名字是和御侮图强、抗法保台联系在一起的,也是和台湾的近代化开发联系在一起的。现将此次会议的有关学术观点介绍如下。

      一、刘铭传领导的抗法保台战争

      刘铭传在抗法保台期间的功过以及撤基(隆)援沪(尾)这一具体决策的是与非,一直是以往刘铭传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与会代表充分肯定了刘铭传作为清军在台湾的最高军事统帅,为抗击法国侵略,保卫台湾做出的贡献。戴逸(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指出:刘铭传是坚决的主战派。他在奉到圣旨后,6月23日请训,7月16日就到达基隆,半个月后部署稍定,随即投入战斗。以往有一种观点说刘铭传受李鸿章影响,消极应战。我看了他的时间表,不像是消极应战,而是态度非常积极。梁义群(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认为,刘铭传到台伊始,重新组织海岸防御,动员群众巡逻防守,规划防区,筹措械饷;为抗法保台积极制定战略战术;后在抗法战争中亲临前线,坚毅不拔,坚定了全台军民抗法战争胜利的信心和决心;大敌当前,他能克服种种困难,消除畛域之见,协调各系官兵的关系,共同对敌,最后终于取得抗法保台战争的胜利。刘子明(江西省军区)对刘铭传抗法保台的战略意义、战略思想与决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刘铭传坚持抗法保台的战略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拖住了敌人,使法军强大的远东舰队的力量消耗在台湾而在中国东南沿海无所作为。二是保住了台湾,从而粉碎了法军占领台北“踞地为质”、“获取担保”的企图,保证了中国政府在与法国政府的谈判中处于有利地位。抗法保台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刘铭传制定了正确的战略决策,即确定台北为全台防御的战略重点;坚持“兴地方自有之利,养全台防守之兵”的指导思想,实行以台保台、力争外援的战略方针;坚持持久防御战略,以保存自己军力,逐渐消耗、削弱、拖垮敌人。

      对于撤基援沪这一具体决策的是非,与会者有几种不同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它是正确的决策。王道循(台北实践设计管理学院)指出,基隆到台北一路悬崖峭壁,易守难攻,而淡水河易于溯流而上,如不重兵设防,法舰极易威胁府城中枢之地。故刘铭传撤基援沪的策略是以空间争取时间,以地利补充人力不足,无疑是正确的。梁义群认为,刘铭传集中优势兵力,舍基隆,重创侵犯沪尾之敌的决策,是符合御敌制敌战略原则的。从实践看,实现了断敌后路,固守台北府城,确保全台大局的战略目的。另一种意见认为,撤基援沪的策略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有缺陷。刘子明指出,刘铭传在得到沪尾告急电报后,不加详察即全撤基隆守军,专顾沪尾一方,造成不应有的被动局面。如果刘铭传握有强大的预备队,或仅抽调章高元部两营去增援沪尾,这种错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还有一种意见是从近海防御的角度来剖析这一问题,以为法军在基隆集结了10艘主力战舰,刘铭传要想在近海作战并获取胜利是不可能的,可行的途径即是避开法国海军强大的火力,而主动撤退至内地山区,采取伏击战,袭击敌人。后来的战争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从中法双方进行对比研究,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认识这个问题。首先,法军占领基隆并没有得到有助于进一步侵略的实际便利条件。来自台湾地区的代表根据实地考察指出,基隆港是渔港,也是雨港,秋冬两季雨水很多,不宜外人久住,法军在此水土不服,死亡人数较多;基隆煤矿点分布在离城七至二三十公里的地方,煤质差,数量少,开采成本高,交通又不便利,而且刘铭传事先已有准备,为免资敌,主动毁坏存煤、破坏矿井,使法国获取煤炭数量及其它实利均很有限。所以,后来连孤拔也毫不掩饰地说:“占领基隆是一个错误”。法军实际上是被困于基隆。其次,法军占领基隆并未实现法国政府的“担保政策”。戚其章(山东省社会科学院)认为,法国“踞地为质”的“担保政策”,不仅仅是占领基隆,获取煤矿,以补给舰队的燃料,而且还要占领包括淡水在内的台湾北部,以此作为要挟清政府割地、赔款的筹码。刘铭传根据其“巩固沪防,拥护台北府城,固全根本”的战略思想,经慎重考虑后做出撤基援沪的决定,保证了沪尾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法国侵略者占领台湾北部的企图。沪尾大捷之后,尽管法军还暂时占据着基隆,但已在战略上丧失了主动,陷入进退维谷之中,最后不得不从台湾撤退。其“踞地为质”的“担保政策”最终遭到了彻底的破产。

      二、刘铭传抚台期间台湾的近代化建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