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家书辨伪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学照,1935年生,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原文出处:
历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1996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清代四名人家书》系广益书局于1936年排印出版,近年台湾文海出版社将该书收入《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其中有李鸿章家书90通。旧时坊间曾将其印制成单行本,名为《李鸿章尺牍》。

      笔者初读这90通李鸿章家书(以下简称《家书》),发现错误甚多,后经仔细考辨,可以认定全是赝品,八九十年代海峡两岸出版的一些研究李鸿章的著述,多有引用此种“家书”的情况。为免以讹传讹,笔者深感有进行辨伪的必要。

      一、关于给父母和姑母的家书

      《家书》的致信对象可分为给父母姑母等亲长、给兄弟和给子侄等三类。第一类计29通,其中给母亲的有26通,另外3通是分别给父、 父母和姑母的。

      (一)《禀父》、《禀父母》、《禀姑母》三函

      这3通函件都很短,但至少有以下作伪的痕迹。

      1.父死前未曾有“接篆”之事

      《家书》第1函《禀父母》写道:“接诵手谕, 命儿为官清正……敢不遵命。当儿来此接篆之时,一般谋缺者纷来道贺,户为之穿,彼等有愿以巨金为儿寿。儿弗论财物,却而璧之。”此段文字曾被人引为李早年为官清廉的例证,实际上它与李鸿章无关。李1847年中进士后,入翰林院,1850年授翰林院编修。1853年2月他告别做京官的父亲, 随侍郎吕贤基回皖办团练,先入署皖抚周廷爵幕,堵击捻军,又先后随吕贤基、皖抚李清瑞及其继任江忠源、福济等在合肥、巢县、含山等地与太平军作战,在此期间,李鸿章一直是在籍翰林院编修的身份。1855 年2月,因率团练攻占含山,李得赏知府衔。同年7月6日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死于合肥军次,当时李仍无实际官职。及至1857年10月福济命他丁忧服阕后回京供职,李鸿章因而“茫无指归”,当时他也只是有记名道员等虚衔,因此很不得意。后来他记述当时情景:“余亦展转兵间,无所就,久乃谋引去。”〔1〕可见, 李鸿章在父亲去世之前并未有“接篆”之荣,因而也不会有“谋缺者纷来道贺,户为之穿”的事情。此函之伪当可断定。

      2.《经史百家杂钞》选编于李父死后

      《家书》第9 函《禀父》写道:“曾夫子近编《经史百家杂钞》一书……今由儿校正。一俟工竣,当付版制印。”此信之伪,亦很明显。关于曾国藩所编的《经史百家杂钞》,无论是光绪二年(1876年)传忠书局的刻本,还是近年岳麓书社的排印本,均未明示该书何时选编。但据黎庶昌所记,它的选录是在曾国藩“出都以后,治官临军”的一段时期〔2〕。旧时印本确曾有“李鸿章校”字样。 而李鸿章入曾国藩营为1859年1月2日〔3〕,其时距他父亲去世已三年多。这样, 李若“校正”曾编《杂钞》,也肯定在其父死后若干年。此函竟说“今由儿校正”,实属荒谬。

      3.王念孙已死多年不能招收弟子

      第4函《禀姑母》字数不多,但杜撰得更加荒谬。 如它写道:“高邮王怀祖先生,经学家也。昨接曾夫子来示云:怀祖先生广启门庭,招收问业弟子。如表弟有意于此,可由侄具函遣至白门曾夫子幕内,转送高邮可也。 ”信中所说的王怀祖, 即王念孙,他的生卒年代为1744—1832年。而曾国藩1838年中进士后在北京做官,至1852年因充江乡试正考官驰驿出都, 旋丁母忧, 结束京官生涯。 李鸿章“受业曾门”是1845年〔4〕。这些都是王念孙死去多年以后的事。 曾国藩对王念孙极为尊崇,曾说过:“国藩于本朝大儒学问则宗顾亭林、王怀祖两先生”〔5〕。他作京官时岂能不知王已死去多年,而李鸿章也是湛学之士, 且又师事曾氏,他也不会闹出要表弟追随隔世之人去做“问业弟子”的大笑话。

      (二)《禀母》函虚构应顺天乡试三事

      《家书》中《禀母》和《禀母亲》类的函件中谈及去北京应举的有四通。实际上,李鸿章1843年去北京后是与父母同住,无需给母亲写信。由此即可断定其伪,另外还可从以下几事中看出作伪的痕迹。

      1.“一入都门已到家”,无需另住

      第21函《禀母》写道:“拜别赴京……已于本月十二日安抵圣都。当夜寓安徽会馆,翌晨即移居狮子胡同九号马文虎家。”此信常被论者所征引。据记载,李鸿章于1843年在庐州府学得优贡〔6〕。 李文安时在京任刑部郎中,闻讯后写信催他入都准备参加第二年的顺天乡试。李文安1838年中进士后就任京官,1840年冬写有“三载长安居”的诗句。1845年仲春又写有题为《都门寓宅寄示诸子侄》的诗〔7〕。 他在京寓的书室取名为“省心阁”〔8〕。李鸿章的母亲当时也住在京寓。 李文安1848年春所写怀念大儿子瀚章(又名章锐)的《怀锐儿》诗中有“祖昔爱尔顺,早代父晨昏。尔母去长安,弟妹往返频”等诗句〔9〕, 表明李鸿章的父母是同住北京的。李鸿章在所撰《诰封一品夫人亡妹张夫人家传》中也说:“初,先侍御公与吾母留京邸”〔10〕。另外,李鸿章在1843年所写《入都诗》中写有“桑乾河上白云横,惟祝双亲旅舍平”、“一入都门已到家”和“自愧长安居不易,翻教食指累高堂”等诗句〔11〕。因为父母均旅寓京师,自感到京后又会增加父母负担,所以有“祝双亲”、“已到家”和“累高堂”之句。因此,李鸿章入都是“到家”,不会他住,也无需给母亲写信。所谓夜寓会馆、翌晨移居以及马文虎其人,都是虚构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