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1月7日至10日,由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大学、 安徽省海外文化交流协会、安徽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安徽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安徽省台属联谊会、安徽省刘铭传研究基金会等单位联合发起主办的“海峡两岸纪念刘铭传逝世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刘铭传的故乡安徽省合肥市召开。与会代表围绕刘铭传领导的抗法保台战争、刘铭传抚台期间台湾的近代化建设、刘铭传与近代集团、人物关系研究以及对刘铭传的历史评价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有关的学术观点做如下综述。 一、刘铭传领导的抗法保台战争 在以往的刘铭传研究中,他在抗法保台期间的功过以及撤基(隆)援沪(尾)这一具体决策的是与非,一直是热点问题。有关这两个问题的研究,史学界历来褒贬不一,分歧较大。 此次与会学者认为,刘铭传作为清军在台湾的最高军事统帅,面对强敌,领导台湾军民浴血奋战。粉碎了法国侵略者占领台湾的企图,成功地保卫了祖国宝岛——台湾,他在抗法保台战争中所做出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有与会者认为,刘铭传受命于国家危难之际。孤身无助,“临难渡台”,这本身就是爱国之举。他到台伊始,重新组织海岸防御,动员群众巡逻防守,规划防区,筹措械饷;为抗法保台积极制定战略战术;后又到第一线亲自指挥作战,并能克服种种困难,消除畛域之见,协调各系官兵的关系,共同对敌,最后终于取得抗法保台战争的胜利。故刘铭传抗法保台功绩应予充分肯定。也有与会者就刘铭传抗法保台的战略意义、战略思想与决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指出:刘铭传坚持抗法保台的战略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拖住了敌人,使法军强大的远东舰队的力量消耗在台湾而在中国东南沿海无所作为。二是保住了台湾,从而粉碎了法军占领台北“踞地为质”、“获取担保”的企图,保证了中国政府在与法国政府的谈判中处于有利地位;而抗法保台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刘铭传制定了正确的战略决策,即确定台北为全台防御的战略重点;坚持“兴地方自有之利,养全台防守之兵”的指导思想,实行以台保台、力争外援的战略方针;坚持持久防御战略,以保存自己军力,逐渐消耗、削弱、拖垮敌人。 在撤基援沪这一具体决策的是非问题上,与会者产生了几种不同的看法。首先,在提法上,一种意见以为刘铭传是放弃了基隆,或者说是弃守基隆;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放弃基隆”的说法不妥,因为撤基援沪是刘铭传出于主力转移的考虑,是一种主动的战略撤退,把它说成“放弃市街,扎守后山”更妥一些,有人认为还可加上“伺机反击”四个字。其次,一种意见以为它是一正确的决策,有与会者指出,刘铭传集中优势兵力,舍基隆,重创侵犯沪尾之敌的决策,是符合御敌制敌战略原则的。从实践看,实现了断敌后路、固守台北府城、确保全台大局的战略目的。弃基隆不守,固然给清军带来不利影响,而当时要想在基隆、沪尾两地同时取胜,只能是出于美好的愿望。另一种意见认为撤基援沪的策略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有缺陷。还有一种意见是从近海防御的角度来剖析这一问题。如戴逸指出,当时法军兵分两路,一路进攻基隆,一路是攻沪尾,基隆已遭到炮击破坏,不利防守且法军在此集结了多艘主力战舰,有军舰的强大炮火做后盾,所以刘铭传只能在近海一带作战,而不能在海边作战。刘铭传撤兵基隆,确实没有经过大的战斗,但是主动撤退,目的是集中兵力防守淡水、保卫台北。他进一步指出,从近代反侵略战争史来看,我们有一条非常重要的教训,就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应该采取战略撤退,而不去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甲午战争中清政府一个很大的失策就是害怕日军进攻北京,它背着这个沉重的包袱,就不能坚持下去。而刘铭传从基隆撤退,正是实行了这种正确的战略,才能面对强敌支持八个月之久。 探讨清政府的对立面法国在侵台战争中战略、决策的得失,从中法双方进行对比研究,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更能反映实际情况。首先,法军占领基隆到底获取了什么?来自台湾地区的代表根据实地考察指出,基隆港是一渔港,也是一雨港,秋冬雨季雨水很多,不宜外人久住,法军在此水土不服,死亡人数较多。基隆煤矿点分布在离城七至二、三十公里的地方,煤质差、数量少,开采成本高,交通又不便利,而且刘铭传事先已有准备,为免资敌,主动地毁坏存煤、破坏矿井,使法国获煤数量及实利均很有限。所以,后来连孤拔也毫不掩饰地说:“基隆的占领,是一个错误。” 其次,法国政府的“担保政策”是否得到实现?以往有一种观点认为,刘铭传作出撤基保沪的决定,使法国“踞地为质”的“担保政策”得以实现。戚其章认为,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首先要弄清楚所谓“担保政策”的内容是什么?是否占领基隆就算是“担保政策”变成了现实?他指出:资料表明,法国的“踞地为质”,不仅仅要割让基隆,还要割让包括淡水在内的台湾北部,作为要挟清政府割地、赔款的筹码。刘铭传撤基保沪,保证了沪尾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法国侵略者占领台湾北部的企图。沪尾大捷之后,尽管法军还暂时占据着基隆,但已经在战略上丧失了主动,陷入进退维谷之中,最后不得不从台湾撤退。其“踞地为质”的“担保政策”最终遭到了彻底破产。 再次,怎样看待法国政府选攻台湾的决策?张振鹍根据中法战争档案指出,法军之转攻台湾,是在1884年4月至6月越南北圻战场经历了冲突——议和——再冲突的两度起伏后做出的。法国开辟侵台战场,是想以占据这里的土地要挟清政府屈从。由于刘铭传的抵抗,法军虽占领了基隆,法国政府却没能拿基隆换来赔款与割地,清政府亦未因此而屈服。究其原因,法国选择攻击台湾的决策是错误的,因为在这里打击不到清政府的要害,它只能占领基隆一隅空地,原来的图谋被粉碎,这是台湾军民在刘铭传领导下对抗法斗争全局做出的贡献。 二、刘铭传抚台期间台湾的近代化建设 对刘铭传担任台湾巡抚期间在建置、防务、吏治、抚番、工商、财政、交通等诸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如何看待?与会代表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有与会代表人为,刘铭传在台湾主政六年期间,实践了其变革维新主张,加快了台湾的开发与建设,推动了台湾社会近代化的进程。在台湾社会由传统向近代转变的关键时期,刘铭传起了开创和奠基的作用。他和在推动台湾社会中原化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的陈永华一样,是台湾社会发展关键时期的两个关键人物。关于刘铭传在台湾各项近代化事业的总体效果,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刘氏在台抚任内为台湾近代化建设所做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但存在摊子铺得太大的问题。持此观点的代表认为,刘铭传因台湾“暂缓建省”的建议未被清政府采纳,只好调整其施政方案,不但设防、练兵、抚番、清赋诸要政齐头并进,而且修铁路、架电线、办新式学堂等事业也同时上马。这样,各项新政一哄而上,失去了轻重缓急的步调,加上台湾的人力、财力都极为有限,从而大大地影响了新政的效果,以致于呈现虎头蛇尾、难以为继的局面。若非清廷牵制,外患侵逼,假以时日,刘铭传主持的台湾近代化建设事业一定会得到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