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博士园地 内容提要 灾荒与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关系问题,史学界很少论及。本文认为太平天国辖区内连年不断的灾荒,大大加重了太平天国政权所面临的粮食危机;而粮食的匮乏无疑是导致太平军一些战役失利的重要因素。不仅如此,严重的瘟疫、雪灾、水灾等灾害也是太平军几次重大战役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原因,史学界已从军事、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加以探讨和研究,但灾荒与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关系,似乎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注意。在我看来,灾荒不仅是太平天国革命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导致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限于篇幅,对于前者本文只略作概述,而着重探讨灾荒对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影响。 一 我国历史上农民革命的发生大多是以灾荒为背景,太平天国革命亦不例外。太平天国革命发生前10年间, 正是全国自然灾害频发时期, 1841—1843年,黄河连续3年决口,1846年, 很多省份又发生持续旱灾,1848—1850年,东南各省“大水奇灾”。与此同时,地处西南的广西也几乎年年成灾,据方志统计,19世纪40—50年代,广西境内各种灾害多达20多起。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不仅导致人口死伤、房屋倒塌、土地荒芜,对社会生产造成巨大破坏;更为严重的是,大量无家可归的饥民、流民加重了社会动荡,加剧了本已十分尖锐的阶级矛盾。这些都为太平天国革命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时机和条件。但是,一旦太平天国建立了政权,情况却发生了变化,曾经为革命创造条件的灾荒反过来成为摆在农民领袖面前的一大难题。 太平天国在其存在的十几年中,辖区内水、旱、蝗、疫、地震等各种灾害频繁发生,尤其是蝗灾、瘟疫,其严重程度,在整个近代史上都是罕见的。对此,太平天国政权提出并采取了一些救灾办法。《天朝田亩制度》中就明确指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1〕这里, “丰荒相通”反映了他们对灾荒问题的基本看法。这种以丰赈荒,移粟就民的救灾办法是比较切实可行的,比如,1861年太平军攻打杭州,入城后“飞书至嘉兴运米至杭”〔2〕,解决饥荒问题。太平军还重视安辑, 赈济灾民,英人呤唎这样写道:“凡在叛军(指太平军)地区旅行过的人们,都见到太平军是赈济灾民的”〔3〕。 一位叫沈梓的地主文人根据所见所闻写下的《避寇日记》,为我们了解太平军在嘉兴的救灾工作提供了详细的史料。据他记载,太平军在嘉兴到处张贴告示,“设卡安民,招集流离,复归故土。”〔4〕1862年,根据慕王谭诏光的指示, 太平军在城外设立了多处抚恤局,“日施糜粥医药”〔5〕, 每局可收留几千灾民。直至“新米出,价甚廉,饥民乃得谋食自给矣。”〔6〕太平军在其他地区比如说常熟的施粥也“活人无算”〔7〕。 由于蝗灾严重,太平天国政权还采取捕捉、收买等方法,动员广大群众除蝗。据记载,太平军“出示捕收,每斤七、八文。于是老稚藉有生计。”后来,由于蝗灾日益严重,“愈捕愈多,愈多愈大,又出示设局收买,每斤十五、六文。”〔8〕太平天国领导人对水、 旱灾害与水利的关系也有所认识,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就提出造轮船以兴水利的方针,他说:“兹有火船气船一日夜能行二千里者,……若天国兴此技,黄河可疏通其沙而流入于海,江淮可通有无而缓急相济,要隘可以防患,凶旱水溢可以救荒。”〔9〕他还提出, 设“立丈量官,凡水患河路有害于民者准其申请,大者发库助支, 小者民自捐助”〔10〕,设想由国家和民间两方面兴办水利事业以救灾荒。当然, 《资政新篇》旨在发展资本主义的方针,并没有也不可能在当时付诸实践,但兴水利以救灾的这种想法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在繁忙的战事中,太平军动员百姓,修缮水利设施。比较突出的是修复浙西的海宁海塘。海宁海塘“自贼(对太平军的污称)未来时即有圮处,至辛酉以来,摊派收钱,“每田廿亩派钱三十千”。〔11〕 但是,必须承认,太平天国的救灾政策是很不完善的,并不有一套完备的体系,实施中又受到很多限制。比如说,赈济灾民的措施,由于粮食缺乏,经费不足,面临极大困难。据载:“所费浩繁,一年已万余金,恐难持久”,〔12〕加上环境恶劣,大量的饥民死去,在嘉兴施粥局,“人皆坐卧地上,各相枕藉”,“饥饿日久,感受暑湿寒气”,“场病泻痢,秽气逼人,死者日二十余人。”〔13〕另外,由于太平天国政权腐化的日益加重,很多政策在实施中大打折扣,比如太平军多次收钱修复海塘,但据沈梓的《避寇日记》记载,“贼虽累经派费修塘,率皆饱私囊,未必办公事。”〔14〕当然,太平天国既缺乏稳固的经济基础,又始终处于战争状态,时刻面临强大的敌人,战争是第一需要,一切人力、物力都围绕着战争,没有也不可能花更大的气力防灾、救灾,这也是太平天国时期灾荒严重的原因之一。 二 太平天国从小到大,由弱到强,而又从盛转衰,直至失败,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而灾荒对太平天国政权造成的破坏、带来的极大困难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就表现在:灾荒导致太平军粮食更加匮乏,加重了太平天国的粮食危机。 粮食事关太平天国的生死存亡。李秀成在他3 万多字的自述中竟有40多处提到粮食问题,洪仁玕的自述也同样强调了乏粮给革命带来的严重影响。可见,粮食问题对于太平天国是多么重要。从金田团营到天京被围,“非专意于粮,然究以粮为大宗。”〔15〕为了夺取粮食,太平军制订了一系列征粮方针,前期的军粮基本上可以保证。但1854年以后,缺粮问题日渐突出,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几次出现粮食危机。应该说,清军的封锁、军事斗争的胜败等许多因素都直接影响了太平军粮食的供应,曾国藩就始终把切断太平军粮源作为重要战略,而50—60年代长江流域严重的干旱、蝗灾、地震等自然灾害无疑也是导致太平军粮食匮乏的不可忽视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