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主要探讨本世纪初帝国主义对华侵略与投资问题,尤其是帝国主义在华投资的数额,是史学界至今尚未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该问题的探讨,揭露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并对帝国主义在华投资的数额提一点粗浅看法。 〔关键词〕帝国主义 对华投资 甲午战争 C·F·Remer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资本主义列强用炮舰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先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始了对中国经济输出的历史。甲午战争以前,资本主义各国还处在自由竞争阶段,而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经济输出的特征是商品输出。所以,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政策是以商品输出为主要形式,其侵略中国的目的是为了逐步扩大中国市场,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范围,以便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这一时期,各国对华资本输出较少,总额不过二、三亿美元[1]。 19世纪末,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垄断的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由于垄断的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使少数先进国家聚集了大量的货币资本,于是出现了大量的“过剩资本”。“过剩资本”的出现,为资本输出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因此,甲午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政策就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为了保障对华资本输出的顺利进行,甲午战争后,列强先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获得了更多的政治和经济特权,为对华大量投资打开了通路。 各国在华势力范围的划分,为其在中国修建铁路、开采矿藏,开办工厂等提供了便利条件,直接促使了各国对华投资的迅速增长。到本世纪初,各国对华投资呈猛增趋势,据吴承明先生估计,1902年1914年和1930年各国在华投资总额如下:(单位百万美元)[2] 1902年1914年 1930年 英国 344.1 664.61047 美国79.4 99.1285.7 法国 211.6 282.5304.8 德国 300.7 385.7174.6 日本53.6 290.9 1411.6 俄国 450.3 440.2── 其他69.6 92.7263.5 吴先生的上述观点问世后至今,一直都被学术界视为经典,所有有关经济史方面的书籍在谈到各国对华投资的数额时,无不引用吴先生的观点。事实上,吴先生的观点只是一家之言,以其观点作为对该问题研究的定论,未免失之轻率,这一复杂问题还有待于我们作进一步的探讨。 列强在华投资的数额是随着各国侵华的先后、经济实力的消长而不断发生变化的。各国侵华活动和在华投资数额考述如下: 英国 英国是资本主义产生最早,发展最快,对中国的侵略最早,在中国得到的利益也最早、最多。因此,本世纪初英国对华投资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从18世纪初开始,英国商人便大量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其中绝大部分是鸦片。到了19世纪以后,鸦片的输入量越来越大,引起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造成政府财政困难。1838年底,清朝道光皇帝派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次年春,林则徐到达广州,严厉禁止鸦片输入,并多次打退了英军的挑衅。1840年6月,英国发动了侵华战争, 鸦片战争爆发。因广州在林则徐主持下防守严密,英军转攻厦门,被闽浙总督邓廷桢率军击退后,又北上进攻防守空虚的浙江,攻占定海,又北上进攻大沽,要挟清政府进行谈判。道光帝派遣琦善到广州议和,并将林则徐,邓廷桢革职查办。9月,英军转攻南方,于次年1月突然大举进攻,强占大角、沙角炮台。琦善在英军压力下,擅自与英方议订《穿鼻草约》,答应割让香港给英国和赔款600万元。道光帝不予批准, 下诏对英宣战,并派奕山率军到广州对英作战。2月,英军攻陷虎门。4月,奕山到达广州,5月,英军攻占广州近郊的泥城,四方炮台, 炮击广州。广州郊区三元里等民众数万人奋起抗击英军,歼敌数百人,迫使英军退回军舰。8月,英军扩大侵略战争,攻陷厦门,10月攻占定海、 镇海、宁波等地。英军为达到其侵略目的,决定进犯长江下游,1842 年6月攻陷吴淞,7月攻陷镇江,8月,英国军舰侵入南京江面。道光帝被迫命耆英、伊里布到南京和英军议和,和英军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其主要内容有:中国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割让香港给英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等。 1856后10月,英国为了扩大侵略权益,借口“亚罗号事件”侵犯广州,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次年,法国又以“马神甫事件”为借口,与英国组成联军于12月攻陷广州。1858年5月,英国舰队向北进犯, 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6月,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美、 俄分别签订《天津条约》,随后又在上海签订中英、中法、中美通商章程。1860年8月,英法联军先后攻占天津、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 派恭亲王与英法和谈,10月,分别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中英《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有:英国公使常住北京;增开牛庄、登州、台湾、潮州、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英国人可在各口岸自由居住、租房、买屋;英国人可以往内地游历、通商等。中英《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