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康有为根据政治变法的需要,以“经世致用”为动力,兼采古今,会通中外,既积极到西方文化中去寻求真理,努力用他的传统文化的知识结构来整合、阐释和接受外来文化,并为之寻找理论根据,同时又用他所理解的外来文化来充实、改造并发展传统文化,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对文化的双向选择法,使他所建构的思想体系呈现出“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色彩。康有为的这种文化选择,对于我们今天吸取世界上各种优秀文化成果来建构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新文化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经世致用 中外文化 双向选择 正负效应 近代中国学涌现出许多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人物,康有为(1858~1927)就是其中之一。他在学习西方文化,改造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出戊戌变法的理论和方案,在近代史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了解康有为是以什么为精神动力,又是采取什么方法来融会中外不同的文化,这对于我们今天吸取世界上各种优秀文化成果来建构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新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动力:经世致用 近代中国社会时刻处在风云变幻之中,帝国主义列强凭借着“船坚炮利”对中国这个古老的封建国家进行无休止的侵略。伴随着军事、政治和经济的侵略,西方的各种思想文化学说也蜂拥而入,不断地冲击着中国人固有的思想观念。“鸦片战争以后,志士扼腕切齿,引为大辱奇戚,思所以自湔拔,经世致用观念之复活,炎炎不可抑。”[(1)]严峻的社会现实,迫使一大批具有历史使命感的仁人志士开始苦苦思索中国落后的原因,并以明末清初思想家的“经世致用”思想为精神动力,不断地寻求治国救民的良方。康有为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 康有为作为生活在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从小接受的是正统的儒家文化教育,由于他开口闭口曰“圣人”,还曾得了个“圣人为”的雅号。年轻时的康有为曾埋头考据之学,一心想走科举做官之路。但中国严酷的社会现实又迫使他从“皓首穷经”的学术研究中抬起头来,关怀现实。 十九岁那年(1876),康有为拜南海名儒朱九江(次崎)为师,到礼山草堂读书。朱九江的学问虽在宋明理学,但他却十分强调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等人倡导的“经世致用”思想,认为做学问应该“主济人经世,不为无用之空谈高论”。一个年轻人如果仅仅埋头八股和考据,致力于科举,而不关心国家大事,那是没有出息的。为此,他一方面要求学生博通经史,另一方面又常引导学生研究中国“历代政治沿革得失”,每议一事,论一学,都贯串古今。在朱九江的影响下,康有为胸襟为之一变,“以日埋头故纸堆中,汩其灵明,……究复其何用?于是舍弃考据帖括之学,……以经营天下为志。”“从此谢绝科举之文,土荠富贵之事”[(2)],把做学问的立足点逐渐移到了“经世致用”上来。 然而立志并不等于解决了问题,在如何“经世致用”上,康有为又陷入了理想与现实相脱节的苦闷之中。他总觉得跟朱九江所学的东西,难以解决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再加上他在学术观点上与朱九江时有分歧,便于1878年冬离开老师,去广州西樵山白云洞学佛,希望能在佛道中寻找出路。康有为在西樵山阅读了大量的佛典,但由于他有强烈的用世之心,因此,学佛的结果并没有使他超脱尘世,反而促使他从佛学中吸取思想养料,为日后融合儒佛,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康有为在二十二岁时(1879),因一个偶然的机会,开始涉猎西学。那年,康有为赴京参加科举,试毕南下归家,途经上海,看到上海租界之繁荣,深感“西人治术之有本”,推测外面的世界大概很精彩。后又游历香港,见“西人宫室之瑰丽,道路之整洁,巡捕之严密。……乃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3)]于是,他购买了许多江南制造局和外国教会出版的西书,想从中寻求经世之方。一本本西书开拓了康有为的视野,他发现“西学甚多新理,皆中国所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观点,西学中的“声光电化”等自然科学知识活跃了康有为的思维,使他的学力“别开一境界”。有比较才有鉴别,接触了西方文化后,康有为才认识到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的迫切性和必要性。要救中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必须学外国,这成为康有为的基本思路。 从此,康有为以“经世致用”为动力,在精通传统文化要义、广泛阅读西书的基础上,以双向选择为方法,糅合古今中西之学,为挽救国家的危亡而进行了一系列哲学上的思考,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孟子大义考》、《春秋董氏学》、《孔子改制考》以及后来的《孟子微》、《论语注》、《大学注》、《大同书》等理论著作,建构了“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思想体系,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武器。 二、方法:双向选择 当两种异质文化相遇之时,文化选择就产生了。如何选择至关重要。康有为在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大背景下,以“经世致用”思想为动力,“合经子之奥言,探儒佛之微旨,参中西之新理,穷天人之赜变”[(4)],以双向选择为方法来整合不同的异质文化。他一方面用传统文化来阐释并接受外来文化,另一方面又用他所理解的外来文化来充实、改造并发展传统文化,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对文化的双向选择法。 1、以传统文化来整合、阐释并接受外来文化 康有为有着深厚的中学功底,翻开他的一部部著作,我们不能不叹服他那渊博的传统文化知识,但正是由于因袭过重,康有为在接受外来文化时,往往难以摆脱或超越传统思想的束缚。这突出地表现在,他常常以“托古改制”为旗号,以儒家文化为尺度来进退佛学、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