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新世纪的英雄

——读梁启超的《李鸿章传》

作 者:
谌震 

作者简介:
湖南 谌震

原文出处:
同舟共进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1996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1901年10月7日,李鸿章死了。不过50天, 梁启超就拿出一本《李鸿章传》来。他不止写了李鸿章,而且写了十九世纪后期的中国,因此又名《中国四十年大事记》。90年后再来看这本书,有好些地方似乎说的是新近的事。

      李鸿章是清末洋务派的首领。他左右中国政局近40年,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少有的事。他举办的洋务,如海军、招商局、电报局、金矿铁矿、广方言馆(外语学校)等等,今天看来自难免简陋之感,当时却都是中国的新鲜事,都曾给中国人带来新的希望。可是甲午一战,中国竟败给原来比中国还落后的日本,而且败得那么惨,海军简直全军覆没,二十多条军舰都成了日本的战利品。原来他所谓洋务,不过如他自己所说,“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其实是经不起风雨的。于是李鸿章也由誉满天下变为谤满天下,许多人甚至骂他为卖国贼。尽管如此,李鸿章还深信自己的“以夷制夷”的方略有效,还应邀去欧洲各国走了一趟,并与帝俄签订了密约。但结果是引狼入室,招来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幸而慈禧把他派到广东去当总督,因此没有卷入义和团那场风波,到八国联军占据北京时,还是由他这个年近八旬的老头子出面为慈禧打圆场。屈辱的《辛丑条约》签订了,他也累得呕血而死了,赢得皇室对他的崇高评价——“文忠”两字的谥号,入祀贤良祠。这又是人们始料所不及的。

      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人物,该怎么评价呢?就梁启超来说,当年他同老师康有为一道发动“公车上书”,主张变法,不正是由于甲午战败的刺激吗?李鸿章只知道学西方的皮毛,对中国这间破屋东补西贴;而康梁则主张学西方的根本,对中国这间破屋重加改造,不正是从李鸿章的失败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吗?可是,梁启超写此书时,并不急于批判李鸿章,倒是先承认李鸿章是个非常人,在中国也可谓之英雄;而且,“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凡是李的长处,他都肯定了;凡是李的委曲,他都代为表达了,然后再指出李鸿章失败的症结。那就无论是谁,都不好辩驳了。例如李鸿章的侄婿孙宝瑄,起先曾反对中俄密约后来又替李鸿章辩护的, 就承认梁对于李鸿章生平办事不得已之苦衷“洞若观火”。李鸿章如果地下有灵,也会心悦诚服吧。梁启超真不愧大手笔。

      梁启超是怎样肯定李鸿章的长处呢?先就李的才识来说,平定捻军是个最好的证例。捻军是北方农民造反的部队,但首领却多是土豪或大盗,没有明确的政治目标,没有统一的组织,飘忽不定,勇悍异常,造反18年,纵横上10省,许多王公大臣将军都败在他们手下,莫可奈何。李鸿章却看准了捻军的弱点,一年即予平定。梁启超是反对武力镇压人民的,认为平捻只是“自残同种以保一姓”,算不得什么“功”。但他对李的“谋定后动,料敌如神”,仍赞叹不置。

      李鸿章的见识又如何呢?显然也在一般士大夫之上。当时有许多大臣和言官,或主张停造轮船,或主张召回留学生,李鸿章都坚决顶住。他一再上书,说明中国正面临“数千年来一大变局”和“数千年未有之强敌”。要图生存,只有“力破成见,以求实际”。他指出当时的情况是“饷力人才,实有未逮;又多拘于成法,牵于众议,虽欲振奋而末由”。“若非朝廷力开风气,破拘挛之故习,求制胜之实济,天下危局,终不可支。日后乏才,且有甚于今日者。以中国之大,而无自强自立之日,非惟可忧,抑且可耻!”这话说得多么中肯,又多么沉痛啊!

      再说李鸿章的遭遇。以官职论,不能再大了;以任职的时间论,难得更久了。他有什么可悲的?所以当时的论者动不动就说李是“权臣”。梁启超不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呢?他指出:李鸿章是生在数千年君主专制的中国,又生在中国专制政体极度完备的时代,加上满清以少数民族统治中国,对汉族大臣格外疑忌,所以李不可能成为权臣。他名义上是“大学士”且破例居于首席,可说是首相了吧,然而正如《清史稿》所说,“鸿章与国藩为相,皆总督兼宫,非真相。”其实,即使真的入阁办事,也不是真正的宰相,因为实权操在最接近皇帝的军机处,而军机大臣中,自同治初年到光绪末年,都没有李鸿章的份。李又兼管外交,许多重大事件都由他交涉,许多重要条约都由他签订,他算不算个外交大臣呢?不。清廷直到《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才设外务部,这以前只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或“总署”,设大臣数人,往往以王公为首席,这中间又没有李鸿章,李往往受制于总署那班人。李还兼管海军、淮军、商务、交通、学校等等,但又都是加派的兼差,其本职仍只是直隶总督,一个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而已。在总督衙门中,除了总督本人和卫队的几名军官以外,其他都不是朝廷的正式官员,而只是总督聘用的幕僚以及地位低贱的“书吏”。以这种扭曲的官制而兼办那么多中国从未有过的新事业,一方面固然显示了李的才干;另方面也就难以照顾周全,迟早会捅出大漏子。何况满朝文武多是保守派,常常不负责任地乱发议论,横加梗阻,正如李鸿章所说,“局外之訾议,不知局中之艰难”!严复挽李鸿章,上联说:“使当时尽用其谋,知成效必不止此”,而这正是梁启超所以“悲其遇”的缘故。

      那么,李鸿章的过错究竟何在?梁启超只举出四字:不学无术!这又是出人意外而又深入事理的。李鸿章可议之处甚多,并非这四个字所能概括,但那些只是枝节。例如李鸿章之豪富是有名的,梁只在书末轻轻附带一笔:“诸葛之卒,仅有成都桑八百株,而鸿章以豪富闻于天下,相去何如耶?”就一个政治家来说,最要紧的还是看他学识何如。常人不学无术,只不过庸庸碌碌而已;政治家不学无术,就有把国家引入歧途的危险。其为害之大,又岂是用金钱所能估算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