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政党政治论新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先初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 职称:副教授

原文出处: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1996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摘 要 政党政治发源于西方。在中国,经由孙中山的介绍以及理论上的阐释和发挥,成为一种颇具特色的政党政治论。然而对于孙中山的这一理论,人们往往不愿去作积极的审视,或者将其与孙中山后来所强调的“以党治国”对立起来,借以证明孙中山晚年对于政党政治论的放弃。本文基于具体事实的分析,论证了政党政治论是孙中山所一贯坚持的政治主张和他的民权主义体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肯定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具有的不可忽视的进步意义,同时指出其局限性所在。

      关键词 孙中山 政党政治 以党治国

      政党政治在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现象。资产阶级为了实行其政治统治,往往采用这样一种方式,即通过议会或总统选举,由占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联盟或由获得多数总统选票的政党来执掌政权,实行两党轮流执政或多党联合执政。这便是政党政治。政党政治比起封建制主义的专制统治来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它构成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系列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孙中山在为中华民国设计政治蓝图时,同样注意到了西方国家的政党政治,并将其作为建立民主政治的重要一环。虽然,孙中山关于政党政治的论述主要集中在辛亥革命的最初几年,而且在此之后,他一度转而强调以党治国,但这并非表示他后来放弃了“政党政治”。事实上,实行政党政治,是他站在民主主义立场上始终坚持的一项政治主张。因此,深入探讨孙中山这方面的思想主张,对于全面认识和理解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不无重要意义。

      一、政党政治论之要义

      民国初年,是孙中山倡导政党政治的极盛时期。当时,清朝专制统治被推翻,民主共和国建立起来。社会上各阶级、各阶层为争取参政权和确保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趁势利用民国政制初建所造成的政治气氛,争先恐后地组织公开的政党或政治团体,一时间出现了历史上仅有的“政党林立”的局面,政党政治呈现出一派诱人的前景。孙中山早在从事革命活动之初就立志要效法美国,“创立合众政府”,即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实行政党政治。因此辛亥革命之后,为因应政党泛起的新形势,他便在谋划“实业建设”之同时,积极参与政党政治的营造,以求“巩固中华民国”,实现自己一向追求的政治目标。这时孙中山为实现政党政治所作的努力,主要表现在主张的倡导和理论的阐述上。

      首先,他阐述了自己关于政党的观念。他指出:“政党”是近代民主立宪制度下的产物,“在共和立宪国,其直接发动其合成心力之作用,而实际左右其统治权力者”,“恒在优秀特出之少数国民。在法律上,则由此少数优秀特出者组织为议会与政府,以代表全部之国民。在事实上,则由此少数优秀特出者集合为政党,以领导全部之国民”。在现代社会政治生活中,政党扮演着“政治之中心势力”和“议会或政府之脑海”的角色,它“实际左右其统治权力之机关”。〔1〕 由于政党与近代民主政治即议会政治紧密相连,并成为其整个系列的一部分,因而它与“革命党”比较起来便有着原则的区别。对此孙中山明确指出:“政党”“比较从前之革命党,实大有不同”。不同在于,“革命党”属于“秘密团体”;“革命党的事业,必须流血冒险,牺牲性命财产,才能做成革命成功”。而“政党”所从事的则是公开的政治活动,它的任务是:“一以养成多数者政治上之智识,而使人民有对于政治上之兴味;二组织政党内阁,直行其政策;三监督或左右政府,以使政治不溢乎正轨。”〔2〕这就是说,在孙中山看来, “革命党”是存在于共和制度诞生之前的,以秘密的、武装破坏的方式,为打碎旧制度和建立共和国而斗争的革命团体,而“革命党”转变为普遍“政党”,只有当革命取得成功之后才有可能。联系到民国建立以后孙中山同意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以便其进入“政党之林”的事实,可知孙中山是将“政党”严格限制在民主政治范围之内的。

      在阐明“政党”观念的同时,孙中山对“政党”的重要作用给予了特别的强调。他指出,“政党”作为民主“政治之中心势力”,是民主国家不可缺少之要件,“势非如他之普通结社可以若有若无者”。因为,“一个国家的政治进步与否,主要取决于有无政党。若无政党则政治必逾形退步,将呈江河日下之观,流弊所及,恐不能保守共和制度,将渐变而为专制”。同时,“若无政党,则民权不能发达,不能维持国家,亦不能谋人民之幸福,民受其毒,国受其害。是故无政党之国,国家有腐败、民权有失败之患”。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近代以来由于“无政党以维持之”而导致政治不断退步,就是明证。因此孙中山强调指出:“今日之能维持中华民国,惟政党”。“今日讲到民权,更不能不要政党”。“国家必有政党,一切政治始能发达”,“中华民国的基础自然巩固”,人民之幸福必将得到保障。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孙中山对民国初年成立的政党表示“庆幸”,认为政党的出现“实生前途绝大之希望”。〔3〕

      政党推动政治进步,必须通过政党间的竞争。所谓政党政治,实际上也是通过政党间的竞争来实现的。孙中山十分了解这种竞争的意义,因而他在这方面论述甚详。他称“政党政治”“为政治之极则”,“国民主权之国”所遵循的“唯一之常轨”,实际上是将其当作不仅是革命党人所应追求的最高政治目的,而且是中华民国所应奉行的唯一政治制度。他认为政党间完全可以而且应该通过竞争。“互相更迭,互相监督”,“相互扶助”。指出“党之用意,彼此助政治之发达,……凡一党秉政,不能事事皆臻完善,必有在野党在旁观察,以监督其举动,可以随时指明。国民见在位党之政策不利于国家,必思有以改弦更张,因而赞成在野党之政策者必居多数。在野党得多数国民之信仰,即可起而代握政权,变而为在位党。盖一党精神才力,必有缺乏之时,而世界状态,变迁无常,不能以一种政策永远不变,必须两党在位、在野互相替代,国家之政治方能日有进步”。〔4〕基于这样的认识, 孙中山坚持反对一党政治,在他看来,如果“仅有一政党,仍是专制政体,政治不能有进步”。而“欲免此弊,政党之必有两党或数党互相监督,互相扶助”。至于政党政治究竟采用两党制好还是多党制好,孙中山的看法是,两党制优于多党制。他说:“一国政党之兴,只宜二大对峙,不宜小群分立。……自今,吾中国同盟会、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相与合并为一,舍其旧而新是谋,以从事于国民建设之事,以蕲渐达于为共和立宪国之政治中心势力,且以求符于政党原则,成为大群,籍以引起一国只宜二大对峙之观念,俾其见诸实行”。又说:“国中政党,只当有进步、保守二派。此次同盟会与各党合并,即欲使国中只有二党,以便政界竞争”。孙中山之所以主张采用两党制,主要是受了英美两国的影响。他认为英美是“世界最完全政党之国”,因为它们各有两党,在英“一自由党,一保守党”;在美“一为共和党,一为民权党”。并且“英、美两国政党所争持者,皆是极要问题”,它们的争论均“各以是非为依归,不以党见相倾铄”。因此,为了使中国政治象英美那样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孙中山明确表示要“以英、美先进国为模范”,〔5〕即学习英美,采用两党制的政党政治造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