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孙中山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先俊 惠中 安徽师范大学政教系

原文出处: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1996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内容提要 孙中山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经过若干发展阶段,由局部设想到系统化,逐渐成熟和完备。其战略构想较完整地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总目标、战略重点、战略实施的前提和途径等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孙中山的战略构想依据其进化史观,具有逻辑上的合理性,但他却未能找到实现其理想的现实道路。他的战略构想中具有超越时代的思想价值,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关键词: 孙中山 中国经济 战略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较详细论述和认真推行过经济建设的伟大人物。他为中国经济发展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战略构想。虽然这一构想因受到当时中国内外条件的制约,加之孙中山早逝而未能很好地付诸实施,但他开创性的构想和理性思考,在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至今仍值得研究借鉴。

      一

      同孙中山革命实践和政治思想的发展相联系,他对中国经济发展由局部设想到形成较系统完整的战略构想,经历了若干发展阶段。

       甲午战争前, 孙中山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处于萌发阶段。1889年他给洋务官僚郑藻如的信和1894年《上李鸿章书》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前者具体提出了发展农桑业、禁绝鸦片、普及教育等设想。后者阐述了制造机械、发展近代工业,修建铁路、发展交通运输业以及改革教育制度等主张。强调在发展新式工商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农业。认为“农政之兴尤为今日之急务”〔1〕,希望李鸿章效法西方, 把“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尽其流”作为“富国之大径,治国之大本”。〔2〕并确信做到这些,就可以达到“修我政理, 宏我规模,治我军实,保我藩邦”、“不过二十年,必能驾欧洲之上”〔3〕的目的。但这一时期, 孙中山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还是局部的、朦胧的。由于他此时的政治思想还处在革命和改良的矛盾之中,从民族利益出发,他亟思“讲求新法”,但并没有把对清政府的不满和反抗意识,上升到明确的民主革命意识。由此,他在构筑中国经济发展规划时,把振兴经济,改革政治以求富强的理想寄望于某些汉族洋务官僚身上,企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来发展资本主义。这种在保留封建政权大框架下发展中国经济的设想当然是行不通的。

      从兴中会成立到辛亥革命时期,是孙中山对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构想的逐渐成熟阶段。首先,他明确把武装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政权,作为实现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强调“不打倒目前极其腐败的统治而建立一个贤良的政府,……实现任何改进就完全不可能的。”〔4〕其次,他对中国经济发展目标的认识更加明确。除了继续声张二十年与欧美并驾齐驱之外,还进一步指出了民生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进而把追求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解决民生问题结合起来。再次,孙中山关于振兴实业、交通先行,尤其是大力加强铁路建设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在展望中国经济建设事业时,他指出:“至就中国目前而论,则必须各省府州县皆筑有铁路,以利便交通,使土地出产可以输出。”〔5〕后来他又指出:铁路为交通之母。国家之贫富,可以铁路之多寡定之,地方之苦乐,可以铁道之远近计之。〔6〕在担任铁路督办后,他还以十年内修筑20 万里铁路自许,并具体设计和安排了中国铁路建设方案。此外,他还明确提出对外实行“开放主义”,对内兴办教育,系统论述了实行开放主义、大力兴办教育的重要性。

      “五四”时期,以《实业计划》的拟定为标志,孙中山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更加成熟,其理论也更加系统和完备。《实业计划》是以国家工业化为中心,实现中国国民经济全面近代化的大规模建设规划。其内容涉及交通运输、钢铁、煤炭、粮食、起居等各方面。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在该计划中,孙中山就中国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步骤方法作了论证,具体规划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和途径。

      1924年后,饱受种种挫折和失败的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帮助下,改组了国民党,制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与政治思想的飞跃相伴,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也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第一,他主张丢开依靠帝国主义授助实现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幻想,主张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经济发展规划。第二,强调实行“耕者有其田”和“节制资本”,使经济革命和经济建设同时并举。第三,提出在节制危害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同时,大力发展国家资本,通过兴办交通事业,开发矿产,振兴工业,使经济命脉掌握在国家手中。第四,认为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应解决“民生”问题,一面图工商业发达,一面图工人经济生活的安全幸福,做到“一为国民谋吃饭;二为国民谋穿衣;三为国民谋居屋;四为国民谋走路。 ”〔7〕可惜的是,上述愿望和设想因孙中山早逝而未能很好地付诸实施。

      二

      近代中国,主张学习西方,振兴实业,谋求中国经济近代化,并不是从孙中山开始的。林则徐提倡学习西方先进军事工业技术以增强反侵略能力。魏源将林则徐的这种思想概括为“师夷长技以制夷”。陈炽十分明确地提出了在经济发展方面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主张。康有为提出了“定为工国”即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口号和改革中国经济的规划。孙中山在继承上述思想基础上,进一步较完整地设计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总目标——与“欧美并驾齐驱”和“造福于民”

      与“欧美并驾齐驱”,这是孙中山设想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一个根本性观点,也是他奋斗终身,梦寐以求的理想。辛亥革命前,孙中山眼见中国人民日益觉醒和民主运动迅猛高涨,曾满怀信心地预见未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必有“异常之速度”,认为“十年二十年之后,不难举西人之文明而尽有之,即或胜之焉,亦非不可能之事也。”〔8〕辛亥革命后,他根据中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预言中国经济建设定可计日成功。他说:“方今革命造端之始,开吾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又适为科学昌明之时,……以我四万万优秀文明之民族,据有四百二十七万方味之土地……为世界独一广大之富源,正所谓以有为之人,据有为之地,而遇有为之时者也”,只要奋起仿效西方,采行西法,“欲达富强之地位,不过十年已足矣。”〔9〕1924年他在讲述三民主义时, 再次强调十年之内中国在经济上必能赶上欧、美、日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指出:“如果能够迎头去学,十年之后,虽然不能超过外国,一定可以和他们并驾齐驱。”〔1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