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曾国藩洋务思想研究述评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湘潭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1996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建国以来,关于曾国藩的洋务思想研究的情况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为第一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今为第二阶段。现就两个阶段的研究分析如下: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前期这段时间内,对曾国藩洋务思想研究的专门论著很少,但有些涉及。这一阶段的观点基本一致,主要是以范文澜先生的观点为代表。1944年,范老写了《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系统而详尽地介绍了曾国藩的各个方面。文章认为,“曾国藩及其领导的一群人,丝毫没有民族思想。……对新来的外国侵略者,又甘心当忠实代理人,认反革命的洋人不灭满清、直接参加反革命的内战为‘有德于我’,不必再计较‘关税之多寡’及洋奴、教民欺压人民一类‘小处’。他有意识地认清了要维持国内统治,必需依赖外力,必需不惜丧权辱国的条件去交换外力”〔1〕。 这篇文章的发表,对国民党反动御用文人对曾国藩的极力吹捧是一种极有力的批判,对于揭露反动派的卑劣伎俩,唤醒人民群众的觉悟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但从纯学术的角度讲,范老的这种完全否定说,也有它的偏激之处。建国初期,范老的观点获得史学界、教育界的认同。

      1956年,牟安世出版了《洋务运动》一书。他在书中认为:洋务运动乃是清朝统治者在曾国藩、李鸿章等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换取列强枪炮船只用来武装自己,血腥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为目的的运动。这一运动的实际作用,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过程,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可见,牟安世的观点也只是基本上重复了范老的观点。

      60年代初,发表了一批有关洋务运动的论著。如黄逸峰、姜铎、金冲及、赵亲、祁龙威、夏东元、戴逸、吴松龄等人所写的关于洋务运动的论文,均或多或少地涉及到曾国藩的洋务思想。他们普遍认为曾国藩办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的坚船利炮和军事科学技术是为了镇压国内人民起义,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它代表的是反动的方向,促进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如姜铎认为:“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政府中以恭亲王奕诉及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所进行的洋务运动,由于它的整个动机和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反动的封建统治,同时,它创办的军民用工矿业又带有浓厚的垄断性,因而它对中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曾经起着限制和阻碍作用”〔2〕。吴松龄说,在对外关系上,曾国藩不仅“坚持对外投降、妥协的方针”,而且还制定了一个“卖国投降的外交原则”〔3〕。姜、吴等人的观点, 实际上只是揭示了曾国藩办洋务和对外交涉中的一个方面,即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对外软弱妥协的一面,忽略了他要“自强”、“制夷”的一面,并且“自强”、“制夷”应是曾国藩办洋务的主要目的。故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也是不公正的。除了这种普遍的观点外,在论述曾国藩等人办洋务的目的上还存在一些小的分歧。如戴逸说:洋务运动除“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外,还“有抵御外侮的一面”〔4〕。 夏东元说:曾国藩“创办近代新式军用工业的目的,用一句话来概括,是为了‘自强’,第一个证据就是1861年8月23 日曾国藩在《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中的那段话:‘轮船之速,洋炮之远……若能陆续购买据为己有……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5〕。在这里,不论是戴逸所说的“御侮”, 还是夏东元所说的“自强”,均要比前面所述的只是为了“镇压人民起义”的观点要接近于历史的真实。

      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实事求是优良传统作风的恢复和发扬,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曾国藩洋务思想的研究也开始走上正轨,发表了一大批有关曾国藩洋务思想研究论著。这些论著不仅涉及到曾国藩办洋务的动机、目的、作用和意义,而且还就他的外交思想、海军建设等方面作了专门的论述。在论述过程中,学者们各陈己见,平等交流,互相争论,使研究工作一步一步的走向深入。这一时期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点:

      第一,认为曾国藩办洋务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镇压国内人民革命,其性质是反动的,其作用是促进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进程。持这种观点的有姜铎、黄逸峰、胡绳、朱东安、龙盛运、郑则民、王少普等人。如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中说:曾国藩等人在19世纪60年代兴办军事工业,“是为对内镇压人民的需要”,“为了维护国内的封建统治秩序”。朱东安在《曾国藩传》一书中说:曾国藩的洋务思想包括政治和技术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在政治上,曾国藩主张搞好与外国侵略者的关系,实行妥协投降,在技术上主张“师夷智”。其目的“不过是为抵制和镇压人民革命,长保半殖民地地位,而客观上则完全适应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需要,不仅不能阻止中国半殖民地化日益加深的趋势,反而对帝国主义的侵华政策起了为虎作伥和推波助澜的作用”。上述各家表述虽稍有不同,但其观点基本一致。这种观点,完全忽略了曾国藩为“自强”、“御夷”而办洋务的一面。其实,曾国藩多次说过,办洋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夺英法之所恃”,“隐图自强”,而后以“御夷”。其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它为近代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开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先河,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引进和传播了西方近代文化,增强了国防实力,对中国的教育和科技的近代化起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御夷”的目的,如左宗棠、刘锦棠率领西征军,消灭了由英俄武装起来的阿古柏侵略者,若没有曾国藩等人引进西方的军事科学技术,举办洋务,这也是不可能的。可见,上述观点有失偏颇。

      第二,认为曾国藩办洋务的目的是为了抵抗外国的侵略,其意义也是积极的。持这种观点的有杨国强、许山河等。杨国强说:当曾国藩接到中国同英、法、美三国签订的条约条款时,“阅之不觉呜咽”,比之“五胡乱华”。从此他食不甘味,寝不安席,“四更成眠,五更复醒,念夷人纵横中原,无以御之,为之忧悸。”要摆脱这种困境,唯有以敌为师,“师夷智以造炮船”,以“期永远之利”。这样,曾国藩“在抵御西方苦相煎逼的动机下接受了一部分西方的事物”,也就开始了他为“自强”而学习西方科技文化的道路。通过学习西方的科技文化,产生了非常有益的积极作用,使“师夷智”落到了实处,开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风气,引来了制器,使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和生产关系〔6〕。 许山河说:曾国藩办洋务的目的“是为了开创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风气,使中国走上自强的道路”,从而“改变敌强我弱的状况”,达到“抵御外侮”的目的〔7〕。杨国强、 许山河的观点固然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曾国藩办洋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自强”、“御夷”,如曾国藩办近代海军就是专门用来对付侵略者的。但也忽视了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曾国藩在引进西方军事科学技术时,确有防范农民起义的一面,这一点不予指出也是不全面的。在方法论上,也是以偏概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