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界对中国城市近代化的影响

作 者:

作者简介:
周绍荣 武汉大学报编辑部

原文出处:
江汉论坛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1996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从1843年英国在上海设立第一处租界始,到1902年列强最后在厦门设立公共租界和奥匈帝国在天津设立奥租界止,英、法、美、德、俄、日、比、意、奥等国先后在上海、天津、汉口、广州、厦门、镇江、九江、苏州、杭州、重庆等10个通商口岸开设了25个专管租界。这些租界在市政建设和市政管理上,完全仿照西方近代城市模式,大大改变了中国封建城市的结构和功能,强制性地把中国带进城市近代化的行列,对中国城市的近代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直至今天,租界之域仍然是这些城市的最繁华地带。其中,上海、天津、汉口是当时租界最为发达的三座城市。本文拟以这三座城市为个案,从城市的市政建设、市政管理、结构与功能三个方面来探讨租界对中国城市近代化的影响。所述有可能偏颇,望请同行予以教导。

      (一)

      世界上大江大河的河口,都是大型城市的落基地。但是在开埠以前,汉口镇在江汉合流之处,虽是“九省通衢”的水陆交通要道,最盛时也仅仅与佛山镇、朱仙镇、景德镇并列为四大名镇,是南北东西货物的集散地。整个城镇基本上附着在汉水入江口上,有一条土码头,停靠小木船,街道多集合在汉水之旁,只有狭窄的正街、河街、堤街,街道狭窄,一般在2.3—6公尺之间,街道铺麻石路面,建筑属中国传统的土木建筑,瓦屋竹楼,房屋狭小、阴暗,到今天仍然能看到汉口旧城区遗迹,依然是武汉进行城市改造的重点工程。天津城是北方七省的货物集散地,也是近畿军需民食的漕粮输转、储备基地,它是京城的门户,军事地位尤为突出。它的建设与中国传统县城一样,县城离海河一段距离,县城四周是城墙,城墙外是护城河,县衙座落在县城中央,虽然城内开设了10个集市,但未见繁荣,倒是沿海河和县城之间,由于商贸繁荣,兴起了一条弯弯曲曲的河街,“所有富商大贾,百货居集,均在城外”(《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第1729页)。上海县城和天津县城情形差不多,而且离黄浦江有一段距离。这种城市的设置从根本上说不是为了商业贸易和工业生产,它是清政府在这些地方实行统治的执行者,它是典型传统农业社会的城市,也是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的产物。它的落后、简陋以及政治强力对于已经走到近代的中国和世界来说,已经越来越不合时宜,越来越显得畸形。三座城市开埠之后,西方领事和商人将租界划在离原来中国城镇有一定距离的长江、黄埔江、海河沿岸,当时这些地方乃沼泽蛮荒之地,杂草丛生,经常爱到洪水的袭击,但是这些地方地势开阔,水路交通便利,对于城市以后的发展和商业贸易颇有益处。这种选址颇具现代眼光。

      修筑防洪堤坝,填平水洼沼泽要耗费巨资,仅汉口英租界修建一条防洪堤坝就耗资20万两白银,但巨大的商业利益还是吸引了西方的豪商大贾,到1884年,外人在华商行已有了451个,其中英国299 个, 美国31个,德国64个,法国20个,据统计,在甲午战争前夕,西方列强在华各项投资约在2—3亿美元之间,而租界的房地产投资是当时西方商人在华投资的一项重要内容,例如1869年上海英租界的土地约值670万两, 美租界的土地约值135万两,到1899年,英租界土地约值2330万两, 美租界值1430万两,前者增加了3倍多,后者增加了10 倍多(以上材料见吴承明编《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投资》第33—35页)。

      这些巨额投资对租界的建设起了推动作用,从开埠到甲午之前,租界的建设已经颇具规模。

      虽然租界分属西方各国,各有统属,但由于相互毗连,利益相关,不能不共同解决交通、供水、供电、游乐等问题。通过租界当局相互之间的协调、规划,在城市建设的总体格局上有所统一。在汉口,各国租界都在沿江沿河贯穿一条宽敞干道,干道的临江、临河外侧,设置码头、趸船、花坛。干道内侧建立许多高层建筑和仓库,租界内侧街道大都与沿江主干道垂直或平行。在天津,1882年,英法租界工部局与天津官府一起,兴建了自英、法租界通往天津城的交通干道。

      租界内的道路是租界当局的建设重点。从19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就开始兴建当时属于高标准的碎石马路,到1930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在租界内及越界筑路区内共开辟马路约200条, 总长175964英里,在整个租界内建成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在道路建设中,租界工部局特别注重吸取西方新技术,不断进行马路改造。筑路材料先是泥土改碎石、碎砖,后又逐步改用硬木、柏油、水泥。路面也不断拓宽,并分出车行道及人行道。路旁设有排水系统。这种下水道最初由砖石砌成,此后改成陶制排水管,最后改用水泥管道。率先进行这一改造的是上海租界,天津、汉口也紧随其后。在天津,意租界于20世纪初期最先实现马路的近代化。此后英、法、日等国租界也将改建新式马路作为市政工程的重点。其中英租界在1923年到1937 年就建筑新式马路31.90英里。在汉口,英租界首先开辟36条通向江边的干道, 德租界工部局为繁荣德租界,也填平水洼,修筑了6条通向江边的干道。1902年, 日本《朝日新闻》社主任池边吉太郎来汉,目睹英、法、德、俄四国租界建设精美壮丽,日本租界相形见绌,呼吁日本朝野关注汉口日租界的建设,得到日本政府的支持。到1911年,日本在汉口日租界也修筑了与英、法、俄、德租界不相上下的道路多条。租界的道路与华界相比具有划时代的差异。康有为27岁到达上海时就惊叹租界市容整肃。它给租界的繁荣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