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的改革理论及评价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探索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1996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国近代改革理论的历史进程是以政策形态的不同划分的,而且呈现阶段性,而变的理论则是以学理形态的不同而予以界定的,对近代改革理论的理解,不能单单从观念上着手,它还体现出不同的政策主张、政治目标和政策实施方式。中国近代诸多的改革实践都可以在这些理论中找到依据。

      一、变易观

      变易是变化、通权达变之意。含变易思想最深刻、最丰富的是先秦时期的《周易大传》,它认为“一阖一辟,谓之变”,“生生之谓易”。〔1〕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常”、 “变”形成的变易观渗透到历史、人性、真理等诸多方面。〔2〕变革是自然界与社会的客观规律,改革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

      自董仲舒提出“天不变,道亦不变”〔3〕之后, 变易观便凝结在儒学之中。到龚自珍时代,“汉学”讲究考据而脱离实际,“宋学”好空言而“离事言理”,经学理论走进了死胡同。章学诚提出经学要“能持世而救偏”。〔4〕龚自珍好“经文”,言“经世”,主张变革。 龚自珍认为“我祖所以兴,岂非革前代之败耶?前代所以兴,又非革前代之败耶?”〔5〕魏源也讲求“经世致用”之学, “后世”是胜于前代的,历史是不可重复的,古今情势是不同的,不能够泥古不变,食古不化,而应该是“变古愈尽,便民愈甚”。〔6〕“经世致用”不仅仅把经学实用化,还包含着变革思想。魏源认为,“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7〕他还认为,“法无久不变,运无往不复”,〔8〕必须“应时而当变。”〔9〕经学的这种递变为变革准备了理论。

      经学思想家无论是“变易”,还是“革新”,他们都是在儒学经典中去寻找“微言大义”以资阐发。它不仅仅因为其理论根基在于儒学,其“变”也只是经学之“变”,是“以经术为治术”,〔10〕同时“贯经术、政事、文章于一”。〔11〕他们认为这样才能“变至道”,这种“变”就是为了“经世”,为了要阐发西汉的“微言大义”,以“救裨当世。”这种儒学实用化的革命意义,在于它打破了古文的壁垒和“万马齐暗”的局面,带有近代的某些特征及内涵。第一,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龚自珍曾提出“互市”的主张。他说:“今法洋米至则税以拒之,又空反以窘之,米益少,客益多,主客皆饥,是与外夷市,勇于招来淫巧,而怯于筹食也。宜蠲其税之入,而许其货之出。夷商大悦,则反害而为利”。〔12〕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主张向西方学习。他认为“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互市”与“师夷”是变易观上的一个进步,它不仅追求内在自演自变,而且借外物以变,这在某种程度上突破了“三统”之变与今文经学之变易思想的框子,把自身的变化纳入到世界的发展变化之中,近代意义也就跃然而出。第二,鸦片问题。林则徐在去广州禁烟之际,龚自珍作《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他分析了鸦片输入的危害,阐明严禁鸦片意义重大。魏源也坚决主张禁绝鸦片。鸦片的危害已经不是单纯的鸦片问题,它对整个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方面带来震荡。其变易观的现实性可以从鸦片问题的现实性中得到体现。第三,国家独立与反抗侵略。龚自珍主张“宜杜绝呢羽毛之至,杜之则蚕桑之利重,木棉之利重,蚕桑、木棉之利重,则中国实。”〔13〕他还劝林则徐整军备战,讲求火器。魏源在这方面较龚自珍为进步,他由过去的专注票盐、漕运、水利等内政改革转而扩展到国防、军事以及外交各方面,“师夷以制夷”,“师夷”是为了反抗侵略,维护国家独立。变易观也具有了新时代的内容。

      作为变易观载体的经世致用思潮不仅没有使道咸两代的“整顿”计划成功,而且使改革之风在鸦片战争爆发后二十年,即60年代才兴起。这一段改革的延误与整顿的失败都说明了变易观自身的矛盾性。变易观在形态上属于传统的范畴,无论它增加了多少新内容,都显露出力量的单薄;变易观无论怎样开启了一代学风,影响了几代思想家,甚至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改革家康有为也深受影响,但它终归是来自田园的牧歌,而不是工厂大机器的轰鸣,近代化改革的理论有待于知识的积累、文化的整合和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二、新公羊三世说

      《春秋公羊传》有“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的三世分类说。董仲舒也说:“《春秋》分十二世以为三等,有见,有闻,有传闻。”〔14〕东汉何休进一步解释《公羊传》:“于所传闻之世,见治起于衰乱之中,……。于所闻之世,见治升平,……。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15〕“传闻世”为“衰乱”,“所闻世”为“升平”,“所见世”为“太平”,从而确立了“衰乱”、“升平”、“太平”的概念,同时也确立了一种变化与递演的思路。

      新公羊三世说就是康有为改造了公羊学中的“三世”学说,把《公羊》的“升平世”说成是《礼运》的“小康”,《公羊》的“太平世”说成是《礼运》的“大同”。“三世为孔子非常大义,托之《春秋》以明之。所传闻世为据乱,所闻世为升平,所见世为太平。”

      康有为吸收了西方进化论思想,将“据乱→小康→大同”发展成“君主专制→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的新模式,从而形成了以制度为主体的新三世思想。第一,在政治体制上,康有为认为,据乱世是“以君为一国之主”;而“若升平世则以国都为主,以民为主,不逐君为转移矣”。〔16〕他认为“政在大夫,盖君主立宪。有道,谓升平也。君主不负责,故大夫任其政。”〔17〕而“太平世只行共和,为贬天子之世”〔18〕。太平即“大同,天下为公,则政由国民公议。盖太平制,有道之至也。”〔19〕政治体制这种递演就是政治变革的依据。第二,三世演进在社会风俗上也是一个越来越开化的过程。他认为,在据乱世,“崇男女之别以谨种族之传。升平世人类渐至平等,且教化即明,则人类皆可相通,皆可相会矣。至太平世,则不论男女,人人独立自主,更可相会”。〔20〕康有为提倡男女平等的资产阶级自由平等观。第三,人类种族也是不断发展的。他把三世划分为“据乱世为爱种族之世,升平世为争种族、合种族之世,太平世则一切大同,种族不分,无种族可言。”〔21〕人类种族走向大同。第四,在社会状态上,他认为,“据乱闭关为治”,“近世万国通商,商人自经营之,不待君臣不告籴,此亦生平与乱世之异”〔22〕,而“有无相通乃各国通商之始事,而太平大同之至理也”。〔23〕,第五,社会伦理关系也经历了由低级至高级的递演。据乱世乃为“野合之世”,“男女相杂”后“用夫妇之法”,“积久遂成聚族之法”,“族长家长皆有专制之权”,而“升平之世则有受治于法制天下”,“至太平之世教化纯善,人民无有怨愁疾妒之心,被发善好,食歌而游”,人人相亲,“人人独立,合公而大同”。〔24〕康有为剖析家庭及婚姻方式的三世演变过程,在当时是极具有意义的,也是卓越的。第六,康有为还认为人们的信仰也经历三世演进,“太古好鬼必从多神教。孔子拨乱已为少神教,升平为一神教,太平则为无神教矣。”〔25〕康有为的三世学说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是一个全面的社会改造理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