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本是个军事用语。怎么用到家庭教育上了呢?不少美国父母都明白一个道理,孩子从小长到大,一定会和大人发生很多冲突。特别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时常有意无意向大人发起挑战。先别说他们挑战的内容,光是他们的态度,就够令人撮火的。然而就是在这段“战火纷飞”的时期,孩子其实更需要父母的指导和支持。而做父母最有效的战略就是要挑“仗”和孩子“打”。 两军开火,很多是因为国土问题引发的。父母和孩子的冲突也多是双方认为对方“入侵”了自己的“国界”。作为父母,你的“国界”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你认为对于自己、孩子及家庭,最重要的价值观和要求。比如说不能欺骗、不能伤害别人等等,这些原则就像神圣的“国界”一样不可侵犯。“国界”可能还包括如下的要求:孩子不经大人同意不能在外过夜、不能抽烟、喝酒,不能浏览色情网站等等。这里的“国界”,换句话说就是父母给孩子定的规矩,对孩子做人与做事的起码要求。如果孩子一旦没能遵循这些规矩,无疑就是对父母“宣战”。这类“仗”必须打,而且父母必须得胜。 那么,哪些“仗”不值得打呢? 父母养育孩子的目的是要把他们培养成有用的人。纵观一个人的成长,一个男孩在一段时间里非要把头发留得长到挡住眼睛,一个女孩喜欢某种像噪音一样的流行乐……在某些父母看来,这简直都是一些不可理解的装扮和爱好。但还是这个问题,这场“仗”值得一打吗?即使打胜了又有什么实质的意义呢? 其实,初长成的男孩女孩正是通过自己的服装、发型、喜好的音乐和朋友等等来探索自己、形成自己,找到自己的位置以及和别人的关系。长大是需要时间和空间的,做父母的如果把规矩定得太细,而且“小仗”打个不断,孩子成长的空间可能就会被压缩得越来越小,甚至让人产生窒息感。 “挑仗打”的前提是给孩子以选择的权利。比如你家中有规矩说孩子的房间要整齐,否则就不能让他玩游戏。一旦他的房间乱起来,你就可以说:“你是用晚饭后的时间收拾房间,还是不玩游戏了?”因为他可以选择,所以就不会引起一场“战争”。孩子可能对你给的选择也并不太满意,但你至少不是处在“背水一战”的境地。 遇到冲突时不“打仗”的另一个方法,是父母和孩子通过协商达到和解。举个例子,比如孩子要坐同学的车去看电影,但你不放心他同学的车技所以不想让他去。与其不让他和同学看电影,不如商量一下由你开车送他们去电影院。如此一来,对孩子来说,主要让他感到开心的活动——跟同学看电影并没有耽误;对你来讲,最担心的安全问题也得到了解决。所谓和解,其实就是双方都同意得到比最开始要求少的结果。这中间要求孩子和父母进行协商、讨价还价。而这种遇到问题和别人协商的能力,如果不从家里开始练起,尚未涉世的孩子是不会有多少机会学习的。 说了半天都是在说父母的“国界”,但中国古人早就说过要知己知彼才能打胜仗。所以从根本上来讲,只有了解孩子才能避免打一些“仗”。那么孩子的“国界”在哪里呢? 已经进入和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最看重的一点,莫过于自己的隐私权。所谓隐私,既包括有形的也包括无形的。有形的如他们的房间、书包、衣物、朋友等;无形的如日记里的内容、手机短信和网上与朋友交流的记录、对异性的朦胧感觉和兴趣等等。如同父母不会百分之百地把自己的生活与孩子共享,孩子也不会把自己的生活完全和盘托出。虽然父母把孩子从换尿布时开始养大,但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父母还是应该尊重他们的隐私权。比如让他们知道,你不会去偷看他们的日记、翻他们的抽屉或是手机短信。实际上,如果父母干预过多,孩子会感到自己的“国界”频频受到威胁,可能就会主动要打“仗”,让父母应接不暇。当然,尊重也是有一定条件的,如果父母感到孩子的安全受到威胁,比如说怀疑孩子藏了有害健康的东西或是有自杀的念头等等,那上面所说的不干预协议就要马上宣告作废了。 美国历史上的第三位总统汤姆斯·杰弗逊说过这样一句话,大意是:时尚是暂时的,而原则永存。也许做父母的可以用这句话指导自己和孩子“挑仗打”。总结起来,家庭生活里有个半大不小的孩子并非注定家里要“战火纷飞”。只要家庭中的主导者——父母把规矩定好,该打的“仗”一定要打赢,不该打的坚决不浪费“弹药”,可打可不打的根据情况通过给孩子选择或是协商办法解决,“和平共处”不是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