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社会现象 现象之一:“青苹果”早熟。8岁的小女孩小雪,胸部明显丰隆,出现第二性征。在省、市综合性儿童医院,这样性早熟的小病人,医生用了“激增”这个词来形容。 现象之二:该有的没有。许多男孩子该是一个男子汉了,却是细声慢语、娘娘腔十足,阳刚之气全无一丝体现……这是儿童医院碰到的又一个“极端”,这些男孩身上的雄性激素到哪儿去了? 现象之三:商场里的疯狂。年轻妈妈们在商场大肆抢购玻璃奶瓶,而极端冷落塑料奶瓶…… 这些现象,都跟一个“怪物”——环境激素有关。 什么是环境激素 一些化学物质,通过各种渠道混入我们所要吃的食物和要呼吸的空气中,进入人体呼吸道和消化道,干扰人体内分泌,致使内分泌失调。科学家把这种能起到类似于激素作用的化学物质统称“环境激素”,又称“环境荷尔蒙”。 科学研究证明,在正常情况下,人和其他生物具有共同的特点,即根据个体生长阶段所需要的物质,合成各种新陈代谢,并世代相传。当前人们也发现了一些存在于生物机体之外的激素,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经营生产者获取暂时的非法利益的同时,使我们的健康受到威胁。 例如,为了使牛、羊多长肉、多产奶,人们给这些牲畜体内注射了大量雌激素;为了让池塘里的鱼虾超速生长,养殖户添加了“催生”的激素饲料。 这种具有与人和生物内分泌激素作用类似的物质,或者说通过来自外部环境的合成化学物质,被科学界称之为环境激素,又称环境荷尔蒙,也叫“第三类损害物”。环境激素通过环境介质和食物链进入人体内,干扰其内分泌系统和生殖功能系统,影响后代的生存和繁衍。 生活中的环境激素类型 焚烧生活垃圾产生的二噁英,释放大量环境激素。 农药中的杀虫剂、除草剂。 清洁用品中的洗涤剂,多含有各种苯酚类有机物,是重要的激素来源。含磷洗涤剂的使用,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罪魁祸首之一。 护发素、染发剂、增白剂中也含有对人体健康有一定损害的化学物质,会引起细胞变异。 环境激素对孩子有哪些危害 性早熟:其表现是,女孩在6岁~8岁以前、男孩在8岁~10岁以前出现第二性征。小女孩食用被雌性激素污染的食物和水源,会产生第二性征乳房发育、月经过早出现等现象,而小男孩食用被雄性激素污染的食物后,则会过早出现喉结、阴茎变大变粗和遗精等情况。 男性女性化:这是我们看到的相反现象,即小男孩食用被雌性激素污染的食物和水源后,使雄性体质退化,该有男子气概时,却一副娘娘腔。 个子长不高:性早熟的孩子,除第二性征大大提前外,还可伴有身体的迅速生长。但是,相比较正常的儿童,这些孩子的骨骺会提前闭合、不再长高。到了成年期,就不如正常的孩子高。 孩子行为异常:环境激素可能导致孩子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行为异常和一些运动技能障碍。 身体抗病能力下降:环境激素可干扰和降低人体免疫机能,如导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智力低下,严重的还会引发某些癌症。此外,环境激素还可降低淋巴细胞的反应能力,客观上为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的入侵开了方便之门。 其他危害:环境激素还会影响男性精子数减少、不育率增高。有研究表明,一些患病的男孩成年后,精子大大减少,甚至产生男性不育症的后果。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有效避免环境激素 少用或不用塑料制品当餐具。当无法避免使用时,应做到不用塑料制品高温加热。给孩子买餐具、水壶等塑料用品时,应避免选择含有双酚A材质的制品。因为双酚A会在加热过程中析出,进入食物,目前已证实长期累积使用相关产品会导致激素紊乱。双酚A可能会发挥类似雌激素的作用,对年幼的孩子产生影响。可适当选用玻璃、陶瓷等材质的替代品。 多吃谷物和黄绿叶蔬菜。谷物和黄绿叶蔬菜,如糙米、小米、黄米、荞麦、菠菜、萝卜、白菜等,有利于化学毒物从体内排出。 吃符合时令的、农药残留少的蔬果。新鲜蔬果,有助于加快体内包括环境激素在内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排出,应当多吃些。世界卫生组织要求的量,每人每天500克蔬菜与水果,其中蔬菜400克,水果100克。 家长要储备必要的知识。环境激素对人类,特别是对孩子的影响,应引起家长们的高度重视。最好的方法是,储备充足的知识量和必要的防范技能,以不变应万变。如,通过各种渠道留意对环境激素的报道和科普宣传,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哪些能吃能用,哪些不能吃、不能用或少吃、少用,切实提高自己和孩子的健康素养。 小知识链接 台湾的塑化剂风波 塑化剂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增塑剂,在塑料加工中添加这种物质,可以使其柔韧性增强,容易加工,用塑化剂代替棕榈油配制的有毒起云剂也能产生和乳化剂相似的增稠效果。“起云剂”是一种合法食品添加物,经常使用于果汁、果酱、饮料等食品中,是由阿拉伯胶、乳化剂、棕榈油及多种食品添加物混合制成。但因棕榈油价格昂贵,售价为塑化剂的五倍,台湾昱伸香料公司遂以便宜却有毒性的塑化剂替代棕榈油,加入到“起云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