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多食的心理成因与对策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心理保健医生

内容提要:

多食是指对食物的需求量和进食量超过身体正常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数量的表现。多食有程度轻重之分,轻度的多食一般不必在意,但较重的多食,会对身心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在生理上,多食可导致消化系统疾病和肥胖症等;在心理上,过于肥胖的容易产生自卑感。另一方面,多食的儿童,容易养成对食物的依赖,在其成长过程中变得好吃懒做。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1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因为人类对食物需求的意义仅仅在于能维持正常的发育成长,所以,对食物不该有过多或过高的要求。

      多食的成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需求代偿

      需求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而出现的紧张状态。当缺乏某种东西时,便会出现某种生理上的紧张状态,从而产生一种愿望,希望得到它以消除这种紧张,一旦这种愿望不能得到满足,便以获得另一种容易获得的东西作为代偿,从而达到消除紧张的目的。

      基本需求包括四类: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需求、认识世界需求。其中,生理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以食物需求为主。对食物的需求具有三个特点:强度十分大,容易满足,易于操作。这三个特点决定了对食物的需求极易取得优先位置,在其它需求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就会用食物需求取代其它需求以产生代偿作用。

      1.安全代偿

      对安全的需求即对危险、威胁与掠夺的防护。当挨了父母打骂时,只要父母拿出几块糖来,他就马上不哭了,糖的甜味使他暂时忘记了刚才受的惩罚,这样对食物的需求就取代了对安全的需求。有的狂遭到别人的排斥时,如果他拿出一包饼干来,双方立即就会变成朋友。有充分安全感的孩子很少有多食的倾向,而缺乏安全感的则正好相反。

      2.情感代偿

      对情感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对爱的需求上,特别是对父母爱的需求。那些没有充分得到父母爱的,较之充分得到父母爱的其食量往往大得多。我们曾经做过一个比较实验:让年龄、体重相等的一组独生子与一组群生子在一起,控制副食供给,结果发现,头两天中,群生子的主食量大大超过独生子;后来,让两组的父母专门照顾他们,他们的饭量就慢慢接近了。这个实践表明:群生子在缺少关怀的情况下,只能由多食来补充情感需求,而且因为只有进餐时间才是与父母交流情感的唯一时间,所以有意延长进餐时间。那些孤儿,父母离异的,父母言行粗暴的,有不少患有不同程度的多食。

      3.认知代偿

      有认识自己和认识周围世界的需求。如果认知需求得不到满足,也会引起紧张而诱发多食。有些父母意识不到这点,以为多食是因为“好吃”,而没有意识到平常孩子在向他们提问时,他们动辄说“不知道”,或者呵斥孩子,这样,为消除由“不知道”引起的不安才多食。另外,那些缺少玩具和不能做充分游戏活动的儿童,对食物的需求也相对增加。

      二、挫折反应

      当遇到挫折后,儿童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行为反应,其中与多食相关的行为反应是:

      1.倒退

      在受挫折后,表现出一种大大低于自身年龄身份的幼稚行为。人的需求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层次塔,食物需求处在塔的最低层,是最低层次的需求,最容易得到满足,所以在其它高级需求受挫折后,容易回归到对食物的最低层次的需求上。食物之所以能起到代偿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倒退的缘故。倒退的另一种表现是受暗示性。很多长期不能在孩子身边的父母,尽量多给以食物,以使孩子相信父母是很疼爱他们的,否则就不会买这么多好吃的东西了。孩子大多数能接受给食物的这种暗示。

      2.间接攻击

      受挫后,不把攻击的矛头直接指向构成挫折的事物,而是把愤怒发泄在其他事物上。由于食物是最容易得到的东西,多吃东西不会被阻拦,不会引起更进一步的不快,所以,常常以多食来发泄心中的不满。笔者曾见过一个8岁的男孩,每当母亲没满足他的需求时,便跑到瓜果摊上买一大堆水果回来,摆在父母面前大嚼大咽,并不许任何人动他的水果。这种受挫后对食物的攻击,甚至会延续到青年时期。

      3.自我防卫

      以多食作为受挫折后的自我防卫手段。受挫后,把自己不被允许的冲动、态度和行为加之于食物,以保护自己,并以此为自己进行辩护。例如:父母不准许玩水,不准许单独外出,强迫学习书本知识,在接受这些要求时,往往要提出条件做为交换,而父母最容易答应的条件就是给予食物。在获得食物后,会认为自己取得了某种胜利。尽管没让父母接受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但自己也不是白白地就答应了父母的要求。这样,儿童的自尊心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不愉快的情感就消除了。

      三、强化效果

      对事物的需求都是相对的。有的,即使在得到了很多别的不能得到的东西的情况下,仍具有对食物“贪得无厌”的倾向。这种倾向的形成,并不是由于具有对食物的过分要求,而是由于被动地、乃至被迫地接受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给予的食物,而获得食物总是伴随着满足的情感。多食可以获得双重的满足:一是获得食物本身带来的满足,二是从父母的态度方面获得的满足。所以,当父母在一定情况下给予了食物,便记下了这个情境,以后当同样的情况出现时,便向父母提出食物的要求,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多食习惯。所以说,多食的形成,常常属于一种强化效果。

      父母对多食的强化作用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过份珍爱

      父母在没有掌握正确的爱的方式情况下,过多地给予以食物。在被动接受食物的过程中,获得爱的满足。于是,父母的慷慨作为强化物,引起了孩子对食物的更大需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