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要避免“伪沟通”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妇女生活(现代家长)

内容提要:

高明的驯服不是靠粗暴和强制,而是靠温柔、足够的耐心和爱心。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1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孩子上初中以后,他们中的大部分都认为自己与父母很少沟通,但是他们又反映说父母喜欢对他们管头管脚,也就是说父母非常愿意和他们说话,每天都会询问他们学业上的事情。这些看起来自相矛盾的现象其实并不矛盾,它反映出当代青少年与父母在交流中出现了“伪沟通”现象。

      所谓“伪沟通”,就是从沟通形式上看,父母与子女似乎交流得不少,但实际上这种沟通是浅层次的,没有进入深层次,没有触动心灵和思想;从沟通内容上看,父母与子女的沟通以学习成绩、学业表现为主,忽略了孩子内心的多种需求。这样的沟通大多质量低、效果差,几乎属于无效沟通,因此被称为“伪沟通”。正如一位教育调查者所说:双方以自我为中心严重,缺少沟通艺术,且渠道单一,单纯关注学习,忽略全面发展。

      也正因为这种沟通上的错位,使得父母表面看起来很爱与孩子沟通,也经常和孩子沟通,但是沟通效果却不好,孩子依然有了烦恼没有地方倾诉。

      郑州某中学初三学生王玉就遇到了类似情况。她和父母沟通的机会不多,偶尔说上几句,也常常话不投机。“每天回家后,一家人除了吃饭在一起,大部分时间各忙各的,我吃完饭就进书房学习去了。”一家人在一起看电视,听到周杰伦出了新专辑,她兴奋不已。父母却在一旁冷冷地说:“奇怪,这跟你有什么关系?”做完作业,王玉上网去自己喜爱的文学论坛“灌水”。还没半个小时,父母就责问:“上网多长时间了?有这些时间可以多做多少道题!”诸如此类的事情频频发生。一次作文课,老师布置了《我和爸爸妈妈》的命题作文,王玉在作文中道出了和父母沟通困难的苦恼。父母得知后很吃惊,询问女儿:“我们和你沟通得不少啊,你怎么会觉得和我们沟通很困难呢?”

      这个案例揭示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父母觉得自己苦口婆心,孩子却不理解自己;孩子认为父母整天唠唠叨叨,也是一点不理解自己。因此,沟通变得困难重重。父母与孩子之间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障碍,首要原因是父母对子女缺乏足够的尊重。很多父母认为自己都是为了孩子好,自己的话都是有理的,因此与孩子沟通时大多理直气壮,沟通的结果只是希望孩子听自己的话。结果,本来应该平等的沟通变成了生硬的命令。这种不尊重孩子的做法,难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因此沟通出现障碍。如果父母能够把孩子当做独立的生命个体,尊重孩子的想法,这就为有效的沟通搭建了桥梁。

      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才好呢?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马语者”驯马的故事。英国有一个名叫罗伯特的人,从小生活在马场,他很懂得驯马,被人誉为“马语者”。一般情况下,驯马至少要花一个月的时间,而他创造性地使用了自己的方法,再野的马到了他手里,只需要一个星期就能被驯服,因此很多人特别佩服他,甚至专门从遥远的地方跑来向他学习驯马。

      但是罗伯特说他的驯马方法并不神奇,他只是非常注意与马进行交流而已。他说传统的驯马方式太粗暴了,使马的感情受到了伤害。他认为人们应该尝试着与马进行沟通,和马成为亲密的伙伴,而不是靠暴力将马驯服。为了验证这个想法,他在62岁的时候决定到自然环境中寻找野马做实验,英国BBC广播公司全程跟踪拍摄。罗伯特没有用任何先进武器或者特别工具,他只是骑着自己的马,跟踪了一匹野马一天一夜。在这段时间里,他不去打扰野马,只是静静地跟着,直到那匹野马自己放松警惕,慢下来停下来,愿意让他靠近,他才靠近。走到野马跟前,他不时地抚摸它,安慰它,给它适应的过程。终于,他把马鞍放在了野马的背上,驯服了桀骜不驯的野马。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即使桀骜不驯的野马也一样可以被驯服。但是,高明的驯服不是靠粗暴和强制,而是靠温柔、足够的耐心和爱心。不是罗伯特驯服的马通人性,而是罗伯特通马性,教育孩子也是如此。虽说孩子和野马不能类比,但道理是相通的。父母要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首先要“通”孩子的品性、习性。这个“通”就是对孩子要有充分的了解,只有了解孩子后才能用他喜欢的方式进行沟通,才能达到沟通和教育的目的。

      其次,家长要记住,尊重是沟通的前提。说起“尊重”这个词,有的家长觉得太虚了,没法把握,根本不是沟通的有效方法。实际上,尊重不仅仅是父母教育子女、与子女有效沟通的一种理念,它还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方法。尊重孩子,父母不妨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1.多让孩子自己选择

      早餐喝牛奶还是豆浆,吃面包还是米粥,都可以听听孩子的建议,让他们有机会为自己做出选择,有机会决定自己的生活。但是很多父母经常给孩子下命令:“你必须喝牛奶”、“你必须穿雨衣”进而是“你必须考到班里前五名”、“你必须考100分”、“你必须上外语补习班”等等。这些不够尊重的表达方式,会渐渐让孩子失去沟通的兴趣和期待,不再向父母敞开心扉。

      2.抓大放小,不在细节上过多干涉孩子

      很多父母与孩子出现沟通障碍都是从小事开始的,比如:埋怨孩子起床慢、睡觉时被子盖住了嘴巴、吃饭时米粒掉到了餐桌上、牛奶倒得太满、看书时鼻子快贴到书上了……过多的干涉让孩子烦不胜烦,有被父母控制的感觉。这也是不尊重孩子的行为。

      3.在孩子诉说的时候,认真倾听

      有些父母觉得自己应该每天多问孩子问题,因此一见到孩子就“狂轰滥炸”:你今天开心吗?在学校表现好吗?挨老师批评没有?你去哪儿了?干什么了……父母过多地询问同样会让孩子觉得不耐烦,认为父母处处想监视自己、控制自己。因此,有的孩子会用不合作的态度来对付父母,“没干什么”、“没去哪儿”、“还行”、“一般”等等,而这些含糊不清的回答根本不是有效的沟通。其实,父母要做的是倾听,当孩子想对你有所表达的时候,父母最好能停下手里的活,或者把目光从电视机上移开,耐心地听孩子讲话,并回应孩子的讲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