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父母,如何避免教育悲剧重蹈覆辙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家庭生活指南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1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近日,一位80后父亲的求助帖子引来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帖子的大意是:我是在暴力家庭里长大的,我的父母是50后,父亲一直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只要觉得我不如他的意就会暴打我一顿,我因此破罐破摔、自暴自弃。幸运的是,受高中语文老师的影响,我喜欢上了看书,在书里我找到了健康的成长方向,及时挽救了自己,但儿时遭受的种种暴力阴影还是在我的心里留下了永久的烙印。现在,我也成了父亲,我惊讶地发现,在儿子不听话和犯倔时,怒火让我心里的那头“兽”也咆哮了起来,总在儿子眼前晃拳头,捏得手指关节咯吱作响,有好几次,我甚至在儿子脸上留下了鲜红的“五指山”。每当怒气渐消,看到躲在沙发里瑟瑟发抖的儿子时,我会悚然惊醒:这简直就是父亲打我时的情景再现!我曾经发誓,坚决不走父母暴力管教孩子的老路,可是却不知不觉间重蹈了覆辙……

      这位网友最后大声疾呼:“我希望能和大家探讨一下,如何结束这种悲剧的传承,别把家庭教育留下的阴影传递下去!”

      难道不良的教养方式也会遗传吗?当然会!与父母相处了30年,80后肯定会从父母身上“继承”到一些性格特点和反应模式。因而,上一代的教育悲剧又悄无声息地在00后父母和孩子的身上重演了。那么,如何扭转这一不良的教育方式呢?

      经常对自己说“孩子是另一个人”,由此慢慢学会尊重他的选择(廖卉,女,27岁,医生)

      我们这一代人,高考填报志愿时,有几人读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专业?父母早为我们定好了“有前途”、“有发展”的学校和专业,以“我是为你好”逼着我们接受。甚至,等我们成年了、恋爱了,父母还可能逼我们做出“要家”还是“要他(她)”的选择。逼得很多人宁可出国,而且一去不回头。这种把孩子当成自己手中的牵线木偶的悲剧,还要传承下去吗?而当我们为人父母之后,孩子一岁多,什么都喜欢自己动手,可是我们却觉得孩子自己吃饭脏、自己穿衣服慢,便强行代劳。等孩子长大一些,又不和孩子商量就给他报了兴趣班,不管孩子是否感兴趣,就逼着孩子去上。照此下去,当孩子长大了,我们不是一样会干涉他们的择业、恋爱和婚姻吗?悲剧如何能结束?

      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中提示我们,也许,我们首先应该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孩子不是你的附属品和装饰品,他来到这世上,不为装点你的荣耀,他首先是一个独立的“别人”。作为父母,我们得重新认识这个最熟悉的“陌生人”,不能自恃有爱,就对他指手画脚,横加干涉。对孩子,首要的是尊重,由尊重而理解,由理解而接纳。这种接纳,不只是情感上的宽容,而是理性思考后的认同,是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的欣赏和尊重,欣赏他们的追求和思想,尊重他们的志趣和选择。当然,这种接纳,不是无原则的迁就,我们有义务对孩子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但归根到底,决定权在孩子那里。

      把宝贝当作“别人”,是一件痛苦的事。或许,还有忧伤种失落,但,这才是我们成为理性的父母,成为孩子心目中的朋友和知己的先决条件。虽然,想明白这一点很痛苦,放手也很痛苦,却是我们不再成为孩子所控诉的“父母皆祸害”的转折点啊!

      发脾气前先想一想,我的孩子是否成了“替罪羔羊”(李蔚蓝,女,28岁,私企财务)

      孩子如果从小生长在充满暴力的家庭,长大以后很可能也习惯用粗暴的方法来处理问题,不但会将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给孩子,稍有不顺就拿孩子撒气,还会觉得孩子是自己的,想打就打、想骂就骂。如果我们当父母的仔细回忆打骂训斥孩子的过程,就会发现自己的很多发怒行为是无理取闹。

      有个故事很能说明问题:一天老板找茬对下属发火,原因是合作伙伴无故毁约。这位下属不敢对老板生气,回家拿妻子撒气,妻子没法,只好对儿子发脾气,儿子无故被打骂,只好去踹猫,对猫发脾气。这一连串传染性的怒气,只有开头老板对下属发脾气是有缘由的,但也属于借题发挥,找人撒气。这后来的一连串发脾气都是无中生有。看了这个故事,我现在要对孩子发火之前,就会扪心自问一下:我是真对孩子的某个具体行为生气,还是今天工作或办事不顺,要找个对象来撒气?这么一想,我发怒的次数就会减少80%。

      虽然谋生不易,身为单身母亲,我这两年在外也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委屈,但孩子并不是我的撒气对象,我不能把他当弱势好欺的人,当一个“替罪羔羊”。当发现自己心情不好时,下班后我会出去喝杯奶茶,选张喜欢的碟片,调整一下心情再回家,我也会采用有意“撤火”的办法,如让舌尖在嘴里转10圈,再开口对孩子讲话。我也经常对自己说:“脾气暴躁是卑劣的天性”、“仁爱产生仁爱,野蛮产生野蛮”、“管教孩子时,发怒是无能和软弱的表现”等等,通过这种积极的自我暗示,我从内心深处获得了战胜怒气的精神力量。

      父母的漠视所带来的伤痕,会影响孩子的一生(黄晓波,女,29岁,外企职员)

      2007年生完孩子后,我突然心情特烦躁,不想抱孩子、不想喂奶,女儿一哭,我心里像塞满了棉花一样,气得大喊大叫。老公实在无法理解,为什么生了这么一个天使般的小宝贝,家里老老少少都欢天喜地,惟独我一个人阴沉着脸,动不动就闹情绪。一开始他还忍气吞声,见我越来越过分,终于和我“刀兵相向”:“不就耽误你睡觉了吗?你至于对一个刚满月的孩子大打出手吗?你怎么对孩子这么反感、这么敌视?是不是小时受过什么刺激啊?”后来,情况愈发严重,我被诊断是产后抑郁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