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加拿大心理学家赫布与贝克斯顿一起做过一个“感觉剥夺”的心理实验。他们找来十几个自愿参与实验的学生,让他们分别住在一个个小小的隔离室中,并断绝他们与外界的一切联系。隔离室有充足的食物和水,但按照实验要求,这些学生必须把耳朵堵上,把眼睛蒙上,就连手脚也得被束缚起来。他们的听觉、视觉、触觉被剥夺了,除了吃东西和排泄之外,不能做任何事。并且,他们得尽可能长时间地在隔离室呆下去。可是,所有参与实验的学生进入隔离室后不久,就感到烦躁不安,无法集中注意力,不能进行连续而清晰的思维,甚至会出现幻觉和恐惧。于是,大家再也忍受不了那份孤独的折磨,纷纷强烈要求把自己“释放”出来,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在那里忍受一周以上的时间。 心理学家们对刚刚从隔离室出来的学生进行观测,发现他们的记忆力部分丧失、智力下降,不能正确地识别几何图形,不能做精细的动作,不能集中注意力……而这些被损伤的正常心理机能,一般得需要一天以上才能恢复到正常人的水平。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来自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对人的生活是多么重要,如果没有这些刺激,我们人类就不能形成感觉,也不能形成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就算是已经形成的心理机制也会遭到破坏。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如果长期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或终日被孤独感包围,心理怎么会健康呢?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很多孩子虽然没有像实验中那样被“剥夺感觉”,但是他们的生活环境却为他们营造出了另一个被孤独包围的困境。 我认识一个17岁的高二男生——海涛。因为父母工作忙,海涛小的时候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他没有上过幼儿园,也很少有玩伴。6岁时,海涛回到父母身边。爸爸忠厚老实,不爱讲话;妈妈脾气暴躁,常常与邻居、同事发生争执。妈妈喜欢抱怨,常常抱怨自己的老公窝囊,抱怨海涛学习不好,没出息。因此,海涛每天放学回家就把自己关在小屋里,做完功课便蒙头睡觉。在学校,每当海涛听到同学谈起父母和家庭的话题,就躲得远远的。渐渐地,海涛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理解和接受自己。所以,他开始远离同学,很少和别人讲话,即使在集体活动中他也会感到孤独。身边的同学也觉得海涛木然的表情和孤僻的性格很难让人接近,而且,无论做什么他都是独往独来。然而,他心中的那份孤独、寂寞和空虚却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他——上课注意力集中不起来,学习成绩越来越差,整日心情压抑,性格越来越孤僻、怪异。 在海涛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虽然不在多数,但是内心有孤独感的孩子在生活中却不少。有的父母由于工作忙或其他原因,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需要,忽视孩子对温暖、关怀和爱的渴望。也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百般溺爱、过度保护,从小就将他们封闭在温室中,使他们与外界隔离。虽然这样避免了一些外界的不良影响,但同时也过滤掉了孩子成长中所需要的“养分”。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除了上学、吃饭、睡觉之外,许多父母限制或一再减少孩子的生活内容,使孩子缺少生活乐趣、缺少朋友和玩伴。这让孩子们变得消沉、忧郁、烦躁,处理不好人际关系。这时,孤独就成为了束缚孩子心灵的囚室。 那么,我们如何帮助孩子摆脱孤独的心境呢? 首先,我们提倡“同伴教育”。鼓励孩子多和同学、同伴在一起学习、交流、做游戏,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对于像海涛这样不善于和他人交往的孩子,要给他们创造一些和同学、伙伴交往的机会和条件。记得我和海涛的班主任老师沟通后,老师有意识地安排他帮助课代表发作业,并在各项活动中给他一些简单任务。有一次下大雪,全班同学都出来扫雪,几个同学和他打雪仗,海涛开始只知道往一边躲,后来,他也加入到雪球大战,结果他“越战越勇”。从那以后,他逐渐和同学们玩到一块儿了,和大家的话也多了,也有人愿意和他交往了。培根说过:“没有真挚朋友的人,是真正孤独的人。”孩子有了知心朋友,高兴时有人分享快乐,悲伤时有人陪伴和安慰,也就会变得越来越开朗和乐观。 其次,要给孩子提供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让孩子能够感受到亲情的温暖。海涛小的时候不在爸爸妈妈身边生活,彼此有了很大的距离感,加上海涛的爸爸妈妈都是不善于和孩子表达亲情的人,所以家人之间好像很陌生。我和海涛的妈妈沟通以后,妈妈说已经好长时间没有和孩子谈话了,因为她不知道怎么和孩子沟通才能让彼此不觉得尴尬。我帮她出了一个主意,就是用写纸条的方式和孩子交流,比如:“明天降温,多穿件衣服。”“我碰见你们老师了,她说你的英语口语很标准。”同时,我提醒海涛每天都给爸爸妈妈倒杯热水喝。一段时间之后,虽然海涛还不能像一般家庭的孩子那样在爸爸妈妈面前随便撒娇,但是用妈妈的话说“孩子看我的眼神变了。”相信海涛的内心也随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第三,给孩子恰如其分的肯定。有些孩子由于存在自卑心,对别人的评价过于敏感,总担心自己不如别人,所以不敢与他人接触,害怕受到排斥,把自己封闭起来。这就如同作茧自缚,自卑这层茧不冲破,孩子就难以走出生活中的孤独状态。海涛的班主任是一个很有经验的老师,他给了海涛很多恰如其分的鼓励和肯定,帮助海涛在集体活动中有一些成功的表现。随着自信心的增强,海涛不仅逐渐融入了班集体,学习成绩也有了提高,性格也逐渐变得开朗起来。 最后,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孩子学会正确地对待孤独。有的孩子喜欢嘈杂的环境,即使很短暂的独处也不能忍受,这也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其实,适当的独处也没什么不好,它可以让我们浮躁的心情平静下来,也可以使我们模糊的思想变得清晰起来。所以,独处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要让孩子学会认识孤独、享受孤独,才能在孤独到来时内心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