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子扬是在学校的强烈要求下来诊所咨询的,因为他离家出走长达一周之久,老师反映唐子扬平时沉默寡言,学习成绩尚可,但经常不完成作业,上课捣乱,不接受老师批评,若不及时干预,难保不闯出大祸。唐子扬的父母也有这样的担忧,所以早早来给儿子预约了时间。 为什么我不能有朋友 登记卡上显示:唐子扬,男,14岁,身高1.73米,某中学初二学生;爱好踢足球、书法、养金鱼;喜欢和要好的同学在一起,最不喜欢跟家长谈话,尤其是跟妈妈;偶尔和同学一起玩玩网络游戏,没瘾;学习成绩中上等,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在班里排到第21名。 从这些信息中,似乎看不出唐子扬有什么问题。需要补充的是,他话很少,没有交流的欲望,只用最简短的词回答我的问题,似乎在警惕我窥视他的内心。“想说说为什么要离家出走吗?”我语气温和地问。唐子扬没吭声,低下头,不紧不慢地搓着手。 “你知道吗?你爸妈和学校老师都吓坏了,到处找你。你妈妈那几天几乎没有睡觉,你爸爸跑遍了全市的网吧和小旅店……”说这些时,我发现唐子扬嘴角闪过一丝笑意,那种没心没肺的笑,于是我突然说:“你成功了。祝贺你!” 唐子扬马上不自在起来,身体扭动,连续瞟我几眼,支吾道:“哪里呀,让他们担心,是我不好。”他说。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离家出走的冲动,只不过你的理由更加充分罢了。”我顿了一下,“我只想知道你的理由充分到何种程度,然后咱们商量商量,如何消灭这些理由,让你在家、在学校过得更舒服一点。” 我的坦率和轻松的态度打动了这个自以为成熟的14岁男孩。在他不连贯的叙述中,我知道了他的苦衷。原来,他离家出走是因为受不了父母的管制。他的父母都是机械设计院的工程师,思想保守,除了要求儿子好好学习,还阻挠儿子交朋友。“他们自己没有几个朋友,就认为我也应该过那样的生活,太自以为是了。”唐子扬说,“只要我和朋友在一起,他们就说三道四,什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什么‘业精于勤而荒于嬉’,没完没了地唠叨。那次,班上几个要好的同学来家找我,本来是想一起讨论几道物理难题的,可爸妈不问青红皂白,硬是把他们轰了出去,还说什么‘我家子扬跟你们不一样’、‘以后别来找他玩了’之类的绝情话,害得我在学校成了孤家寡人。” “就为这个,你要离家出走?” “我哪有那么脆弱?”唐子扬激动起来,“老师您不知道,我这叫厚积薄发,他们干这样的缺德事不是一回两回了。哼!兔子急了还咬人呢。” “那不叫缺德,顶多叫失礼。”我纠正他,“那也不叫厚积薄发,而叫忍无可忍。” 唐子扬不好意思地挠挠头,笑了。在接下来轻松的两个小时里,我了解到他的心是如何在父母与伙伴之间徘徊、彷徨的,又是如何渴望两者能够共存。“我不懂父母为什么要管制我。我为什么不能有朋友?我甚至怀疑他们有自闭症——对了,老师,您给他们看看病才对呀,我保证自己没心理疾病。”张嘴作大笑状,“您看我多开心,多阳光啊!” 我被唐子扬的天真和机智逗笑了。“其实,”我在心里说,“这孩子可真是说到点上了。” 孩子为什么需要伙伴 青春期的同伴交往可能是一个让青少年和他们的父母都感到困惑的问题。不过,两代人困惑的内容大不相同,令家长迷惑不解的是孩子的行为:为什么孩子心中有话不向父母倾诉,却愿意与同伴分享?为什么对父母的经验之谈听不进去,而对年少无知的小伙伴的意见言听计从?让青少年们感到苦恼的是:为什么我找不到知心的朋友?怎样才能被同伴接纳?与朋友闹矛盾了,如何去解决?自己喜欢的朋友,父母为什么老看不顺眼?很多时候,两代人都更关心自己心中的疑惑,而不太在意对方的苦恼,因此,即使想沟通,也往往话不投机。长此以往,本该亲密无间的亲子之间就形成了一道鸿沟,不仅影响家庭的和睦,更妨碍孩子的健康成长。 唐子扬的妈妈赵女士同意我的上述观点,但她坚持认为儿子随便交朋友是危险的。她说:“其实我没那么武断。我仔细观察过,子扬的那几个要好的同学,没一个爱学习的,您想,和这样的孩子整天混在一起,子扬能学好吗?成绩能上去吗?” “好吧,我们来谈谈孩子为什么需要伙伴。”我说。许多家长认为,除了学习和锻炼身体,孩子没必要花太多时间与同伴在一起,因为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知识、长身体,同伴交往应以此为中心。如果伙伴们在一起是为了玩耍,则是不务正业,甚至有学坏的危险。也就是说,中学生不需要考虑情感问题和人生问题,因为那是大人的事。这样的观点似乎是理智的,却不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实践中也很难行得通。孩子需要学习型的同伴,需要课外活动型的同伴,但这远远不够。一方面,他们尚未成年,还保留着小孩子的一些心态,需要共同玩耍的伙伴;另一方面,他们正在成长,需要知心的同路人,一起来确认自己的身份特征,一起去了解将要走进的成人世界。“这两方面的需求使得孩子们需要建立友谊型的同伴关系。对他们来说,友谊型同伴关系是心灵成长的需要,可能比前面两种同伴关系更加重要,他们情愿为它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