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食品所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60%以上3~17岁的儿童和青少年每天都吃零食;多数成年人聊天、看电视、休闲时也离不开零食。零食虽好吃,但也隐藏着诸多隐患,甚至不知不觉中成为可怕的健康杀手。近些年,不合格零食危害儿童健康的例子屡屡见诸报端:2007年,云南昭通市乐红村小学的4名小学生,因食用油炸干吃方便面中毒身亡;2009年3月,安徽巢湖市无为县希望小学一名六年级学生,因食用零食“大刀肉”中毒身亡;2009年9月,哈尔滨市双城市第七小学的3名学生因食用某种零食而出现呕吐、抽搐症状……可人们外出踏青或是远途旅行,背包里都少不了零食,那么背包零食都有哪些种类?是否健康?该怎样选择背包零食呢? 简而言之,背包零食有几个共同的特点,包装小巧、携带方便、吃起来简单、而且味道似乎都还不错。它们多数是七彩糖果、巧克力、果冻、蛋黄派、薯条薯片、膨化食品、烤鱼片、曲奇、苹果脯等。殊不知,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背包零食大多都属于不健康零食之列,我将它们大致分为三类: 大量食品添加剂调配的零食 代表零食:果冻、七彩糖果 果冻的基本成分是一种从海藻中提取的胶状物质,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只能以胶冻的形式穿肠而过。其甜味来自精制糖,香味来自人工香精,颜色来自合成色素。翻看它们的配料表就会看到,果冻:水、白砂糖、增稠剂、酸度调节剂、香料、甜蜜素、山梨酸钾、诱惑红;彩虹糖:白砂糖、葡萄糖浆、精炼食用植物油、食品添加剂(柠檬酸、柠檬酸钠、二氧化钛、诱惑红铝色淀、柠檬黄铝色淀、日落黄及其铝色淀、亮蓝及其铝色淀、靛蓝铝色淀、巴西棕榈蜡、食用香料)、浓缩苹果汁、糊精、麦芽糊精、玉米淀粉。一起来看看所谓的食品添加剂吧: (1)着色剂:又称色素,主要作用是着色,从而改变食品的感官性状而增加食欲,可分为食用天然色素和合成色素(人工色素)。我国目前允许使用的人工合成色素主要有苋菜红、胭脂红、樱桃红、诱惑红、柠檬黄、日落黄、亮蓝、靛蓝和它们的铝色淀,以及合成的β—胡萝卜素、叶绿素铜钠和二氧化钛等。人工色素在生产合成过程中,由于副产物残留的问题,难免对产品的质量产生一些不确定因素。另外,还有研究表明,人工色素容易引起敏感儿童的多动症。 (2)防腐剂:主要作用是抑制食品中的微生物繁殖,防止食物腐败变质,延长保存期限。常用的有苯甲酸钠、山梨酸钠(钾)等,通常认为在安全剂量内不会对人体产生毒害。 (3)甜味剂:主要作用是增加食品甜味感。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天然甜味剂主要包括木糖醇、山梨糖醇、甘露糖醇、甘草等;人工合成甜味剂主要有糖精钠、阿斯巴甜、甜蜜素等。甜味剂的甜度一般在蔗糖的几十倍到几百倍,只要加一点点就足够甜,使用时通常与白砂糖混合使用,既降低成本,又能达到较为“自然”的理想效果。 (4)酸味剂:主要是为了调节和改善食品味道,增进抗氧化作用,防止食品酸败等。常用的酸味剂有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乳酸、富马酸等。很多有机酸属于食品的正常成分,参与人体代谢,安全性较高。 (5)香料:为了提高食品风味而添加的香味物质。按来源不同可分为天然香料和人造香料。香料的加入可以使零食的口味更加丰富,苹果味、草莓味、柠檬味等,在食品加工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6)增稠剂:在食品中应用广泛,能使食品的黏稠度提高,兼有定型、均态等作用。果冻之所以能从白糖水变成粘稠的冻状,就是得益于增稠剂的功劳。 食品添加剂在不超剂量使用时对人体一般没有危害,我们的代谢器官可以将其排出体外,只有达到一定浓度或水平才显现毒害作用。但某些不法商家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惜超剂量使用添加剂,所以我们还是建议少摄入添加剂较多的零食,特别是儿童,因为儿童的代谢器官发育尚不成熟。 高健量、高油脂、高盐、高糖零食 代表零食:油炸食品、膨化食品。油炸薯条、蜜麻花、怪味蚕豆、锅巴、薯片、雪米饼、爆米花、威化饼等均属于此列。 制作这些零食的原料如面粉、土豆、玉米中的其他营养成分,比如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等大都在加工的过程中被破坏了,在饮食结构上有很大缺陷。长期大量食用会造成脂肪堆积,导致肥胖和高血压,给健康带来危害。在最近进行的有关城市儿童吃膨化食品的调查中也发现,肥胖儿童膨化食品的摄入量和喜好程度都明显地高于正常体重儿童。据了解,膨化食品越是松脆,其中越有可能含有过量的膨发剂,而膨发剂中可能含有超标的铝,铝在人体内不断累积,容易引起神经系统的病变,干扰人的思维、意识和记忆功能,导致记忆力减退,严重者可能引起痴呆。而煎炸类的锅巴和薯片中则含有可能致癌的丙烯酰胺。 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零食 代表零食:蛋黄夹心派、曲奇、巧克力糖果等。 从原料来说,它们的主料都是面粉、蔗糖、油脂,辅料是香精、色素、膨发剂等。这些点心的蛋白质含量低于馒头和面条,脂肪含量却高得惊人,有的可达30%以上。这些食品中的膳食纤维极少,维生素和矿物质都很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