煞费苦心,“反差式教育”让儿子受到震动 王丽1969年6月出生,高中毕业后,进了郑州市一家纺织厂上班。1992年5月,她和在一家建筑公司做技术员的李灿结婚,1993年6月,他们的儿子李晓磊出世了。 丈夫整日在工地忙活,家里的一切都靠王丽打点。然而,晓磊10岁那年,丈夫向她提出了离婚,离婚原因就是长期在外工作的李灿有了新欢。经过一年多的争吵打闹,最后两人分了手,儿子晓磊跟了王丽,李灿选择了净身出户。 王丽全家都在纺织企业工作,哥哥、姐姐生活状况也都不太好。王丽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得把儿子培养出来,让他将来靠知识挣钱。 该用什么办法让儿子的学习更有动力呢?有一次,王丽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家境较好的城市男孩,不爱学习,经常逃课打游戏,父母打骂也无济于事,后来,他们假期里把儿子送到另一座城市的贫困亲戚家里生活一段时间。这个亲戚夫妇双双下岗,靠卖早餐来维持生活。 一个月后,这对夫妻把儿子接了回来,看到儿子变得黑瘦,却比以前懂事了好多,学习也变得主动起来。专家把这种教育方法叫做“反差式教育”。 看到这里,王丽不由得眼前一亮:我也可以采取这个办法来教育儿子啊! 2004年“五一”期间,按照王丽的方案,她带着儿子到市郊一个叫陈菊兰的同学家里做客,陈菊兰和她从小就认识,初中毕业后,她顶替母亲当了一家国营商场售货员,商场改制后,她下了岗,丈夫也处于待岗状态,夫妻二人开了个杂货店艰难度日。 陈菊兰一家住着一套破旧的两室一厅,家里连个像样的家具都没有,客厅的沙发旧得露出了丝棉,电视机也超龄“服役”了几年。 看到王丽携子来访,陈菊兰很热情,两人慨叹文化不高给彼此人生带来的巨大影响,都惋惜当年没能考上大学。其实,有些话王丽都是说给儿子听的。 接下来的一个双休日,王丽带儿子到另一位同学家做客。这位同学是王丽的儿时好友,在一所名牌大学毕业后,进了政府部门工作,老公在市政府某局工作,现在已是处级干部了。 同学家在机关大院,三口之家住着140多平米的大房子,房子装修奢华,家具漂亮炫目。王丽和儿子进门后有些拘谨,倒是主人非常热情,还嗔怪王丽不和她主动联系。两人聊天时,老同学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就业形势严峻,只有考上名牌大学,才是找工作最有力的保证!” 两个同学家的巨大反差,成了王丽教育儿子的生动教材,在她煞费苦心的教诲下,晓磊的心灵也很受震动。 响鼓仍需重锤,少年发奋读书只争朝夕 随后,晓磊学习刻苦了许多,成绩也提升得很快。看着儿子的成绩扶摇直上,王丽暗暗高兴。但她也清楚,晓磊毕竟是个孩子,心性不定。除了适时地鼓励儿子外,她还不定期地转移“课堂”,这个星期带儿子到贫民区体验生活,下个星期又带儿子到本市一些高档商住区参观,来巩固自己的教育成果。 在王丽的监督和鼓励下,晓磊的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小学毕业后,他升入了一所重点初中。看到别的孩子参加校外辅导班,王丽怕儿子落后于别人,也给儿子报了奥数、英语两个辅导班。 为了增加收入,王丽在一家服装城找了份看摊卖服装的工作。这份工作越是双休日越忙,忙起来连吃饭的空儿都没有。王丽突发灵感,决定让儿子接受一下现实教育,促使他更自觉地发奋学习。 一个周六早上,王丽上班前嘱咐儿子,商场里的盒饭太贵,你帮妈妈做好饭送过来,晓磊答应了。 那天中午,晓磊炒了份鸡蛋番茄,又焖了些米,给妈妈送到了商场,王丽非常高兴,尽管儿子菜炒得有些难吃,但她还是吃得津津有味。吃过饭后,儿子拿了饭盒正想离开,王丽为了让儿子体验一下她挣钱的艰辛,就让他陪陪自己。 晓磊陪了母亲一下午,看到母亲磨破了嘴皮,应付着形形色色的顾客,才卖掉5件衣服,其中有一件由于顾客较胖,试穿后又没有买,毛衣领口撑得宽松了许多,惹得老板很不高兴,要扣她的工资,王丽也没敢和老板过多辩解。 目睹这样的情景,晓磊替母亲感到难过。回到家里,王丽语重心长地给儿子谈没有文化遭到的歧视,鼓励儿子好好读书,以后靠自己的知识谋一份体面的工作。 在王丽苦心的教诲下,晓磊学习更刻苦了。双休日,别的孩子打游戏、结伴去玩,晓磊却一个人在家里用功。平时,每天夜里回到家,不用母亲催,他总是学习到很晚才睡,对于儿子的刻苦。王丽很是欣慰,无论儿子学习多晚,她都要陪着,儿子饿了,还给他做夜宵吃。 王丽的心血没有白费,2008年6月,晓磊在中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顺利被一所重点高中录取。 考前离家出走,母亲重望压垮了儿子 带着母亲的厚望进入重点高中,晓磊学习非常勤奋。不过,随着科目的增多,知识的延深,他学得有些吃力。更让他苦恼的是,他花在学习上的时间虽然很多,效果却总不能使他满意。同桌年龄在班里最小,平时爱玩爱闹,学习上一点就透,这让晓磊觉得自己脑壳不如别人,心里多了份自卑。 很快,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结束了,晓磊的成绩排在班里中下游。王丽对儿子的表现有些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