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应对能力 提升心理弹性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家庭教育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1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过去心理学家在研究孩子健康成长或心理障碍的时候,更多地关注孩子在逆境或困境中的“脆弱性或易感性”,关注那些造成孩子心理障碍、妨碍孩子成长的环境和个人危险因素。上世纪80年代,心理学家开始注意到,虽然严重的压力与逆境可能增加孩子产生心理行为问题的风险,但有一定比例的孩子并未受到逆境的负面影响,即便生活在不利处境之中,仍然能健康成长,甚至愈挫弥坚。正是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从正面关注孩子的心理弹性或抗逆力,重视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和个人的保护性因素。所谓“心理弹性”,也称为“抗逆力”、“恢复力”,指孩子虽处于严重的压力、创伤、逆境或困境,但心理发展未受到明显的负面影响。

      影响心理弹性的因素

      心理弹性意味着孩子具有很强的“挫折承受力”,它与孩子的生活环境、自身因素、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有关。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很多,这里列出其中几个主要因素:

      高期望和自我决定。高期望是对个人生活目标和成就的感受,而自我决定则是克服阻碍达成目标的信念。

      积极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积极的人际关系反映的是孩子与父母或其他成人一贯的健康依恋关系,这是心理弹性的基础。积极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让孩子在处于逆境时,可以与人有效交流,寻求积极的支持。

      灵活性。灵活性指孩子在遇到重大生活改变的情况时,能保持合作、友好和忍耐力。

      自尊和自信。自尊和自信通常来自个人已有的经验。已有的成功经验可以让孩子对自己持有更积极的评价,并认为自己是有能力的。可见,要让孩子碰到挫折时应付自如,前提是要让孩子有应对困难和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当我们从心理弹性的角度分析孩子心理健康成长时,要考虑两个因素:危险因素和弹性因素。所谓危险因素,是先于消极影响结果而存在,并且造成消极结果发生可能性提高的因素,如严重的压力、挫折、重大生活变故、自然灾害、人身威胁等。我们希望尽可能让孩子远离危险因素。弹性因素则指提高孩子避开消极结果的能力的因素,包括个人和环境的保护因素,如应对能力和社会支持。事实上,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得不面对各种可能的严重压力。我们期望从心理弹性的研究和实例中,找到帮助孩子提高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的方法。

      如何培养孩子的心理弹性

      我们主要从个人保护因素方面讨论如何培养孩子的心理弹性,提高抗逆力。个人保护因素包括生物性保护因素和心理保护因素,前者主要是保持身体健康的能力,后者则是保护心理健康的能力。

      保持身体健康

      身体健康是整体健康的基础,也是孩子在逆境中得以恢复的基础。保持身体健康意味着:孩子身体健康,适应性良好。身体健康应该是从孕期开始,一直贯彻整个成长过程,保护孩子身体健康的关键在于父母及相关的成人。孩子出生后,要做好重大疾病和伤害的预防。规律的体育锻炼容易被忽略,因为担心孩子的安全,害怕孩子受伤,父母和老师等可能限制孩子的体育和游戏活动,这对孩子体格发育和心理健康极为不利。特别是对小学阶段的学龄孩子,安排一些有规律而且适量的活动。

      保持心理健康

      与孩子心理健康有关的保护性因素包括随和的个性、较高的智力、较强的自尊和自信、坚定的信念和自我调节的技能、乐观的归因风格等。下面以孩子出水痘,休假两周后,如何做好自我调节,赶上班里其他同学的学习进度为例,简要介绍如何提高孩子应对挫折和压力的能力。

      目标:病假后赶上班级学习进度

      有效的行为

      ○寻求准确、有效的信息。承认自己在生病期间课程落后了,但坚信,只要方法得当,一定能补回来。找出在病假期间,耽误了哪些课程,要如何补,选择在哪些时间段、找谁补习这些功课。

      ○寻求可靠的建议和帮助。对于落后的课程,找到班主任或任课老师,听听他们的意见,看看如何赶上;诚心向班级的其他同学请教,同学们会热心地帮助自己的。

      ○形成现实的行动方案。如何补上落下的课程,制定好补习方案。包括:时间、地点、谁帮助补习,补习多久,目标是什么。如把目标定在期中考试时赶上班里的其他同学。

      ○持久地贯彻行动计划。一旦制定目标,就坚定地执行。而不是开始几天很有劲,几天以后就疲软了,安于现状,不再补习。

      无效的行为

      ○寻求不准确的信息。课程落后了,那是生病的缘故,一直懊悔生病这件事。不知道如何赶上学习进度,融入其他同学当中。

      ○寻求有问题的建议。一些人会说,课程落后这么多,要赶不上的,先不要上新课程了,先补旧课再说。把生病这回事放大、强化,突出孩子与其他同学的差距。

      ○形成不现实的行动方案。认为课程落下太多,新课肯定听不懂,在上新课时,做以前的作业。

      ○不能持久地贯彻行动计划。补习时遇到困难就不再补习,学习上不再有较高的目标,认为自己在班级末几名才是正常的,毕竟落后了那么多。

      可见,有效的应对策略能让孩子很快地走出困境,恢复到常态的生活中,甚至做得更好;而无效的应对策略,只会让孩子自怨自艾,深陷困境,不能得到很好的恢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