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初中住校,你舍得吗?

作 者:
吴刚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妇女生活(现代家长)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1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

      小学数学老师林女士近两个月来总是心神不宁,因为她的宝贝儿子今年小升初,她在考虑要不要让孩子住校。此前,她从未让儿子离开过自己。她让儿子在自己任教的小学读书,每天带儿子上学、放学,课间操时在学生队列中寻找儿子的身影,一切都已成了习惯。可是,这个温馨的习惯看来是保不住了。为了让儿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林女士打算送他上一所示范性中学,而这所中学远在20公里以外,只能住校。一想到以后只能在周末见到儿子,林女士就有些烦躁。“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学校的饭菜能保证营养吗?我看呀,连卫生都不见得过关。还有,寝室里吵吵闹闹的,能睡好吗?睡眠不好可是要影响长个子的啊!”林女士的焦虑溢于言表。

      林女士的担心是有道理的。今年读高二的常家轩一提起住校就来气:“我是住校的受害者!我妈身高1.65米,我爸1.75米,再看我,才1.62米,都是初中住校营养跟不上给耽误的啊!长个子这事,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学弟学妹们千万别重蹈我的覆辙。寝室环境就更别提了,晚上9点半熄灯,11点半还有人讲故事、聊天,不想听都不行,精力再旺盛第二天上午也犯困。”

      寄宿中学的硬件真的如此糟糕吗?初二男生张易断然否认:“苛求食宿条件,是娇气学生的矫情!条件再好也赶不上家啊!再说,条件真的赶上在家了,那还叫什么锻炼?住校的好处可多了,省出时间可以用来做作业、打球,同龄人交往更多,还能学到很多在家学不到的东西,比如洗衣服、管理财物、遇到麻烦自己解决等等。家长们常说,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可是到了放手的时候又舍不得,真不知道大人到底是怎么想的。”

      初一女生吴佳妮则说:“住校再苦也比不上上课外班苦。我老妈有‘报班癖’,给我报过英语班、奥数班、作文班、古筝班、游泳班,还有我最痛恨的舞蹈班,课余时间排得满满的,我根本没有时间玩。现在我住校,这些课外班都没办法上了,真是爽歪歪!以后上了高中,我还要住校,坚决不给妈妈欺压我的机会!”性格内向的陈笑言完全同意吴佳妮的看法,在一旁插话:“我也喜欢住校,因为我不喜欢听妈妈唠叨。”

      某寄宿制中学校长段先生的看法是,学校的硬件条件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学校与学校之间差异很大。“家长在为孩子择校时,应当考察学校的教室、食堂、宿舍、操场等场所和设施以及校园外的环境质量。不过,”他话锋一转,“再好的条件也不能满足家长的要求。说白了,只要孩子离开家,家长都会不放心。这可以理解,毕竟孩子只有12岁,但是,孩子的心理需求家长也应该理解。12岁左右的少男少女正处在青春发育期,心理波动很大,既渴望独立,又惯性地依赖父母,迫切需要一个过渡性的环境,而住校正好满足了孩子们这一心理诉求。有些家长过于纠结学校的硬件条件,其实是在找借口不让孩子独立。有趣的是,家长认为学校伙食不好,于是在探视日给孩子送来学校禁止的汉堡、可乐等垃圾食品和碳酸饮料,让老师们哭笑不得。”

      心理咨询师朱博士支持段校长的观点,他补充道:“初一的孩子对父母有依赖心理,反过来也成立,家长也依赖半大不大的孩子。正如溺爱孩子其实是宠爱自己一样,如果家长特别不放心孩子,不妨扪心自问:孩子真的需要优厚的生活条件吗?我是害怕孩子受苦还是不会打发不需要每天照料孩子的无聊时光?”

      看来,是否让孩子住校,学校的硬件条件不是问题,问题是父母肯不肯放手。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所谓教育,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根本目的都是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如果住校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实践的机会,为什么要拒绝呢?

      住校生的心理危机

      一些家长不放心孩子住校,是出于对孩子心理成长的顾虑。大学讲师唐荣凯认为,初中学生年龄大多在12~15岁,正是青春期发育带来的生理、心理的“多事之秋”,家长要密切关注,发现问题及时干预。“所以,我不敢让儿子初中就住校。”他表情严肃地说。

      住校生是否比走读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障碍呢?海南省人民医院曾对2000名在校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后发现,住校生比走读生更易出现心理障碍。心理障碍大致有四类:第一类,有些学生小学时成绩优异,是老师的宠儿、父母的骄傲和同学的榜样,但随着环境的变化,优势不再,光环消失,渐渐有了消极的自我评价,对学习信心不足,对自己的处境持悲观态度。第二类,由于一下子脱离家庭和父母的怀抱,独自面对陌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加上课业负担比小学时繁重得多,有些初一学生会产生孤独、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甚至因此引发身体器质性疾病,如失眠、惊梦、胃疼等。第三类,有些学生的心理症状主要是针对考试,每逢期中、期末大考,即产生莫名的恐惧、紧张和烦躁,生活、学习缺乏耐心。第四类,有些学生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不懂得协作,同学关系日趋紧张,进而引发孤独、疑心、焦虑等交际恐惧。

      心理学硕士刘京磊解释道:“上述四类心理障碍,其实在初一学生中非常普遍。之所以住校生更容易出现,是因为不适应环境,应属正常现象,家长不必大惊小怪。但是,如果家长此时漠视孩子这种不适应,不及时给孩子亲情温暖,不给孩子科学减压,不对孩子的交际困境进行点拨,就可能酿成大问题;相反,如果家长及时对孩子进行心理干预,往往又能使孩子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获得珍贵的成长体验。况且,每住校五天就能和父母团聚两天,这样的周期是科学的,住校对孩子所造成的分离痛苦可以得到有效缓解。总之,送孩子住校,家庭教育仍是主题,家长切不可有当甩手掌柜的想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