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留给孩子的财富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好家长·青春期教育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1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家长要留给孩子什么

      在一次讲座中,我问一个孩子:“你这辈子最大的目标是什么?”孩子起初有些疑惑,继而回答道:“我没有什么目标,我什么都不想要,也不需要。”

      现场一片哗然,不明白孩子为啥什么都不想要。孩子说:“我妈妈有六十家连锁大超市,每年都能挣很多钱。我计划一年吃掉一家超市,全吃掉的话,还能吃六十年呢。我现在十几岁,到我七八十岁的时候,超市全吃完了,我也差不多该死了。”

      旁边的同学问他:“万一你要是到九十岁才死,没钱吃了怎么办?”

      孩子想了一下,用胖胖的小手一划拉说:“我不会让自己活到九十岁的,顶多八十岁就得死,我可不想受罪去挣钱。”

      有个女孩站起来指责他说:“你知不知道你这样就相当于一个蛀虫,对社会没有任何好处。你难道不想着自己的父母吗?不想着自己将来的孩子吗?”

      “我为什么要想?他们不需要啊。我爸妈都是很能干的人,他们用不着我。我妈早就跟我说,我只要健健康康地就行了,什么都不需要我做,将来的家产全都是我的。将来我的孩子,我会让他们自己去赚钱的。”

      同学们都笑起来。他自己反而觉得很得意,晃晃脑袋坐下了。

      我没有笑,部分来听讲座的家长也都没有笑。如果这个孩子的家长在场,不知道会怎么想。

      钱财是不是留给孩子的真正财富?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金钱是人们获得幸福的手段之一,但不是目的。幸福感包含了人们对自己目前状态的评价、平衡并做出认知判断之后感受到的一种情感状态,这种状态和金钱的关系并不直接相关。用钱买到任何自己想要的物品、生活方式时,那一刻人会感受到幸福。但是一旦获得之后,进入另一种生活状态,不幸福感又随之而来。富,不过三代,多数家族企业只注重留给孩子钱财,却忽视了孩子的真正幸福、快乐、独立、责任、感恩等因素,致使祖辈辛苦打拼得来的家业走向没落。实际上,家长留给孩子的真正财富,不是物质资产,而是心理资产。

      所谓心理资产,是一个人的心灵感受到快乐、幸福的程度。就像温度计用来衡量温度一样,一个人的内心需要得到满足就感到快乐、幸福,这种满足感越多,心理资产就越多。而产生心理资产的心理途径就是有利于生活、学习和工作的积极心理状态,诸如:爱、热情、自信、自爱、自尊、坚韧、合群、责任、变通等。也有人把积极心理状态当作心理资本。相反,心理负债就是退步、悲伤、痛苦、绝望、恐惧、愤怒等消极的心态。心理负债的极端表现为:焦虑、孤独、敌对、恐惧、抑郁、狂想症、强迫症、躁狂症与自我否定等。成功的决定因素就是自己要有更多的心理资产,心理资产是衡量幸福的指标,越幸福,越快乐,心理资产也就越多,反之越少。

      

      心理资产与金钱不是相等关系,与我们的社会地位也不是相等关系,仅仅追求外在的目标也不能产生更多的心理资产,那么,心理资产来自于哪里呢?很多人都在追求身外之物,就是向外,而较少考虑自己。其实,快乐、幸福不是来自于外,而是来自于自己的心灵感受!也就是说是你自己如何去感觉外面的世界。

      家长要拥有心理资产

      传递给孩子心理资产,首先家长自己就要有心理资产。如小薇的学习成绩一向很不错,平时的心态也较好,家长很少给孩子压力。然而就在高考的第一场考试中,有一道大题小薇很生疏,弄不好可能一分也得不到。看看别的同学都沉稳地快速答题,小薇想,为什么别人都会做,就我找不到感觉呢。小薇一下子慌了神,心也跟着砰砰地直跳。考试结束的铃声终于响了,小薇叹着气放下笔,情绪非常低落,心里疙疙瘩瘩地很不舒服。闷着脸回到家后,敏感的妈妈意识到小薇可能考得不太好,但什么都没问,只是做好了饭,把小薇的一个非常幽默的舅舅叫到家里一起吃饭。小薇最喜欢这个舅舅了,常常缠着他讲笑话听。

      饭桌上,谁都没提高考的事,谁也没问小薇考得怎么样,就好像今天不是高考似的。舅舅讲了好多最近发生在身边的笑话,笑得大家个个捂着肚子站不起来,小薇更是差点笑喷了饭。一顿饭的功夫,小薇变得神清气爽,上午考试的压力和不舒坦一下子没有了。下午的考试小薇不仅没有受到上午的影响,还超常发挥了。高考成绩出来,小薇考了617分。

      小薇妈妈是智慧的,以良好的心态巧妙地化解了小薇的心理压力和焦虑。如果她不是采用这种方式,而是追问小薇考得怎么样,听到小薇考得不好,又露出一副失望和焦虑的表情,我们可以想象小薇下午的考试会怎么样。

      再如有个家长总是抱怨儿子说:“孩子学习不够优秀,我和他妈一说多了,他就开始跟我们急。他有什么理由生气?生他养他,不知道感恩,成绩考成这样,还有脸急?”

      从他的话语中可以得知,他有两个错误信念,一个是孩子学习不好就没资格生气,不好好学习就是对家长的不“孝顺”。后来我在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知道,孩子的学习压力非常大,他非常希望自己的成绩能让家长满意,处处小心,特别害怕让父亲生气,因为父亲有高血压,心脏也不好。由此可见,家长的潜意识里面有错误的信念,导致了与孩子的沟通不畅,为了孩子的学习天天发愁,而且生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