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预约面谈时间之前,李清给我打过两次电话。她的声音柔和圆润,语速适中,说话时字斟句酌,甚至在找不到合适的中文字眼时,会用英文单词代替。交谈中,我得知李清是一家美资在华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她的前夫在一所大学执教,之所以和前夫离婚就是因为两人在教育儿子的问题上出现了重大的分歧。 李清认定中国的基础教育是虚伪无用的,只有发达国家的教育才适合孩子,才能给孩子的身心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儿子15岁时,李清把他送去美国读高中。不到半年,儿子便因不能适应环境,被送回国。李清斥巨资供儿子在国内上了三年国际学校后,再次将儿子送去美国读大学。一个学期还没结束,儿子又回国了,并宣称绝不再回去了…… 白领母亲奉行“去中国化教育” 第一次咨询,李清是独自来的。她衣着简洁而考究,一眼就看得出这是个事业有成的职业女性,只是她的眉头紧锁,神情忧郁而悲伤。她忧心忡忡地说:“儿子宅在家里半年了。他还不到19岁,这样下去该怎么办啊?” 李清所在的美资企业名列世界500强,员工薪水高、福利好,当然工作压力也很大。李清常去国外出差,看着国外孩子的脸上洋溢着幸福、欢快的微笑,想想国内孩子被学习压得透不过气、面带愁容的样子,李清心想,真是完全不同的生活境遇129岁时,李清生下了儿子陈威。儿子一出生,李清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将他送到国外,过高品质的生活。 陈威3岁时,李清把他送到一家收费昂贵、教学方式灵活的国际幼儿园。儿子的能力和才华被老师充分肯定,他敢于表现,会唱歌,会主持,在各种美术比赛中频频获奖,是个优秀的小男孩。可是,自从进入小学后,一切都变了。别的孩子早已在幼儿园学会了汉语拼音,所以老师一上来就教汉字。陈威傻眼了,国际幼儿园从来不教这些知识!虽然他的英语发音标准,口语流利,可是他是班里唯一不认得汉语拼音的孩子。 “我觉得小学教育太成问题了。当时我几乎每天都被班主任请到学校,要求我配合,抓紧教孩子汉语拼音,并要求孩子书写规范。人对任何知识的掌握都应该先保证准确率,书写则是次要的,可老师偏偏强调要书写规范。我觉得老师的要求不符合认知发展规律,孩子根本就不会,何谈规范?”李清说,每次和老师交流时,她都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老师根本辩论不过她,后来她明显感觉到老师放弃孩子了。 原本在国际幼儿园是优秀孩子的陈威,成了班里的落后分子。他终日耷拉着脑袋,总是犯错误,被老师体罚。愤怒的李清多次向校长反映这种不科学的教育方法,遗憾的是,并没有什么效果。 “看着孩子痛苦,我的心在滴血。我坚信儿子是聪明的、优秀的,只是国内的教育体制不适合他,如果在国外,他一定是出类拔萃的……” 令李清沮丧的是,在国际幼儿园就开始学习英语口语的陈威,英语竟然特别差。陈威上初一时,李清利用出差的机会,带儿子去了一趟美国。果然,回国后陈威学习英语的兴趣空前浓厚。可是,除了英语,别的课陈威都不愿意学了,还经常和老师理论,批评中国的教育体制,抵制老师的教学要求,甚至说他迟早要去国外留学的,这些只为了应付考试而学的东西不学也罢。 老师曾数次和李清沟通,后来得知孩子以后肯定要出国,就不再“打扰”他们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初三。毕业前夕,学校为了保证中考升学率,决定将陈威分流进职业学校……李清别无选择,只能送儿子出国。 也就是在那时,一直不赞成李清“去中国化教育”的丈夫终于按捺不住,和她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最终,两人的争执以离婚收场。 婚姻破裂了,李清毫不在意。她觉得,与其让一向与自己持相反意见的丈夫阻挠自己的教子计划,还不如全心全意地为儿子的前途打算。 可是现实不像她想象的那么乐观。陈威去美国时还不到15岁,不仅语言不过关,其他方面也完全不适应。半年后,李清接到学校的通知:鉴于陈威的心理健康水平偏低,请监护人将他接回国。没有中国学籍的陈威回国之后,只能选择每年学费20多万元的国际学校。那几年,昂贵的学费让李清每天早上起床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赚钱,供孩子上学”。好不容易熬到高中毕业,陈威申请到美国一所普通大学,可他只上了一个学期就回国了,还发誓再也不去了。从送儿子去美国读高中算起,四年间,李清花费了近200万元。如今钱没了,老公走了,儿子整天躲在家里上网打游戏,最长一次两个星期没下楼,成了标准的“宅男”……李清绝望了,她不明白生活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盲目质疑学校教育,恶化了孩子的心理环境 我问李清:“你在国外最长待过多久?”李清想了想,说;“有一次去法国谈一个项目的合作,情况比较复杂,待了二十多天。”“这二十多天里,你和普通的法国家庭有过接触吗?”李清摇摇头,说:“除了谈判,其余时间我们基本都在工厂了解生产情况,或者在酒店整理材料。”“那么你对国外教育的评价有多少是来自亲身体验呢?”李清愣了一下,说:“我经常去国外出差,不过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工作,真正和社会接触并不多。可是,我确实了解到,他们的教育很宽松,孩子的学习压力不大,生活轻松……”我说:“那些和整个社会的环境有关,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遇到困难,就放弃已知,将自己的幸福寄托于未知,是不是太过冒险?”李清没有回答,沉思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