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亲子互动提升情绪能力

作 者:
李荣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家庭教育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1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与父母辈的孩提时代相比较,今天的孩子受到更多的关注、面临更多的挑战、承载着更多的期望;而今天的家长需要更卖力地工作,压力更大,陪伴孩子的时间更少,孩子们花大量时间对着电视和电脑……这些因素在不知不觉中削弱了孩子沟通技巧、情绪处理、自主自理等能力的发展。

      学习不到有效的人际沟通与情绪控制的方法,对孩子情绪能力的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使得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更容易情绪化,发脾气、冲动、任性、不服从。

      父母是孩子情绪成长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孩子的第一任情感教练,童年期亲子互动的方式决定儿童与世界互动的方式。抱着这个信念,首先需要学习识别什么是亲子间的消极互动,把消极互动降低到最低的限度,以此建立起有效的积极的亲子互动和情感交流。

      家庭常见的消极互动

      1.过多纠正孩子的行为

      很多家长认为,小时候形成的行为习惯非常重要,3岁看大,7岁看老,如果不及时纠正孩子的“坏习惯”后患无穷,所以在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中,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在纠错上。

      君君是个二年级的小朋友,但在父母眼里,他一直是个不懂事,喜欢乱发脾气的小孩子,一点也不像个小学生。君君每干一件事情,妈妈总要纠正或指导他。他自己整理好的书包,妈妈嫌乱,总要帮他把所有的书都拿出来,然后整整齐齐地再放进去;君君心血来潮,给家里的花浇浇水,妈妈又说他水浇多了,要把家里的花淹死呀。一天妈妈下班回家,看到君君趴在阳台上,整个身子都往外倾,立刻大叫:“不要动,你不要命了呀,这么危险的!”原来,君君是在帮家里收衣服,经妈妈这么一喊,成就感全没了,君君又开始发脾气、摔东西。

      案例中,妈妈和君君属于不停地批评纠正式互动。像君君妈妈这样的家长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关爱之心无意中破坏了对孩子的信任,不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学习、自我纠错的自然能力。与父母的不信任相匹配,孩子往往不能信任自己,缺乏自我判断的能力,事事需要父母的首肯。内心缺乏自我肯定,遇到不顺心的事往往缺乏耐受与缓冲的能力,容易自责、懊恼、发脾气。

      2.孩子犯错时落井下石

      每一个孩子都是在被接纳、被肯定的环境下,发展出安全感、自信和自尊的。当孩子犯错时,孩子自身已相当难过,有些可能还会出现过激行为。此时,父母再谩骂、中伤,不仅不能让孩子从坏情绪、坏状态中恢复过来,还可能刺激极端行为,破坏亲子间的情感。

      丰丰的父母平时对她学习的要求非常严格,要求每次考试都在95分以上。一次丰丰数学考砸了,只考了82分,丰丰对自己生气,还怕爸爸妈妈骂自己,一怒之下,把试卷揉起来撕掉了。妈妈偶然间在丰丰的书包里,发现了这张撕毁的卷子,把丰丰大骂了一顿,说她现在越来越有本事了,学会骗爸妈了,以后长大要怎么办呢,说到气处,还在丰丰的胳膊上打了两下。这下丰丰不干了,离家出走,爸妈费了好大的工夫才把她找回来。

      父母要学会透过事情的表象,去理解孩子内心的愿望与情绪体验。案例中,丰丰撕毁卷子,其实和小孩子穿不上鞋就打鞋子、画画坏了就撕纸头、下棋输了就大发脾气是一样的。

      从这些外在行为表现里我们都看到孩子希望把试卷做好、把画画好、去赢得这盘棋的动机与愿望,孩子缺乏的是面对失败的承受能力,不能禁受不如意而情绪爆发。而此时,父母不但不去安慰,还要再批评指责,对孩子的打击是双重的。

      有时面对孩子的破坏性行为,我们家长所具备的耐受能力远远不够用,情绪失控由着自己的性子应对,无意中讲了许多破坏感情的话,做了一些破坏感情的事,让我们离帮助孩子的目标越来越远。

      亲子关系是基础性的工程,无意中对亲子关系的受损与破坏,会让我们帮助孩子的努力大打折扣,甚至形成负性循环,酿成恶性的结果。好的亲子关系,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在培养孩子情绪能力的过程中,要努力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

      如何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

      陪伴很重要。陪伴孩子是情感交流中非常重要的元素,每天和孩子在一起度过一段轻松的时光。以孩子享受的游戏活动为主,以孩子为主导,用温暖的微笑、关心的眼神传达你的爱意,共同分享生活中的乐趣。

      多看到优点。学习欣赏孩子的优点,选择增进感情的话鼓励孩子如:当你……时,爸妈很高兴;当你……时,你真的长大了;你靠自己的努力做到了,爸妈为你骄傲!

      重情感表达。当孩子面临情感困惑时,家长需要专心地、耐心地听,表达理解和尊重。以此为基础取得信任,启发和鼓励孩子表达情绪与感受,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家长。不要过早用道理去评价孩子的感受,只要这种感受对孩子而言是真实的,我们就必须抱以理解和体贴的态度。

      循序渐进地改善。在孩子充分情绪宣泄的基础上,利用正性关注获得合作,先要肯定孩子做得好的部分,对于不足的部分家长可以通过新的角度去和孩子讨论细节。通过交流,家长尽量把孩子的消极想法与不合理的行为做进一步的积极转化,给出建议,帮助孩子在类似的情况下有新的积极的行为反应模式,循序渐进,及时积极反馈,使良好行为得到固定维持。

      最后与家长分享一段话:要想改变孩子的行为,家长必须从改变自己开始,改变自己的态度、想法和做法。只有我们改变了,才能推动孩子的行为改变,家长要把启动良性循环的责任放在自己身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