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教育中,正确地运用鼓励,可以使孩子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但要掌握鼓励的艺术,使之更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 家长不能走入误区 有些家长在运用鼓励手段时常常走入误区,如用金钱作为鼓励孩子学习的手段,与孩子订立“合同”,考试成绩达到多少分,给多少零花钱等。这些鼓励手段可能一时有些成效,但难以持久,同时又容易使孩子沾染上为金钱而学习的不良品质。有些家长鼓励方法简单化,常常在孩子面前唠叨“你得好好用功呀,将来一定要考上大学”,等等。由于缺乏真正的鼓励作用,只会给孩子增添心理压力,有时还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对父母的唠叨产生厌烦情绪。 鼓励孩子有讲究 应该运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去鼓励孩子呢?有学者认为: 鼓励的内容要与孩子的内在需求相一致。需求是个体积极的源泉,是人的潜能的外在表现。做父母的应该通过观察孩子的言谈举止,及时捕捉到孩子的内在需求和潜能,依据孩子的爱好、兴趣、特长,顺其自然地给予鼓励和引导。这样才能激发出孩子内在的积极性,为孩子的日后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鼓励的内容要形象、具体,使孩子易于接受,易于被感染。在运用鼓励手段时,一个生动的事例,常常胜过许多枯燥无味的说教。年幼的孩子,一般说来,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形象、具体、生动的事例,对孩子来说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其鼓励效果远比空洞的说教要好。 鼓励孩子实现的目标要明确、适度,有阶段性。这样才能激起孩子实现目标的热情和进取心。家长鼓励孩子上进,仅有一个望子成龙的笼统愿望是不够的,还应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把对他的总体期望分解成一个个具体、明确、合理、可行的目标。通过这些目标激励孩子进步,让孩子通过努力逐步实现每一个目标。每一次成功的体验,都会成为孩子向下一个目标迈进的动力。 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或有所进步时,最好的奖赏是在当晚告诉家人,分享他的成就。作为家长,虽然我们可以不断重复地告诉孩子,我们是多么为他感到骄傲,但最终他还是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强化自己的行为。帮助孩子形成这种力量的最佳做法是:指出他所做的事情值得给予荣耀,然后提醒他要从内心里承认自己。帮助孩子学会自我激励是一个长期而细致的过程,离不开家长的尊重、信任、指导及影响,这有助于孩子增强自信心,并保持继续努力的积极态度。 实事求是,正确表扬。为了避免出现家长的鼓励一停,孩子的良好行为就停的情况,家长在表扬孩子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表扬要值得,让孩子明白,自己真正该得到表扬;二是表扬行动,而不是孩子,因为表扬的真正目的是帮孩子学会分辨是非,找到改进自己行为的办法;三是表扬要尽可能具体,让孩子知道究竟什么事做对了。 学习积累,积极引导。教孩子学会自我表扬和激励,家长的任务除了肯定和表扬孩子之外,自身也需要不断学习、积累各种自我激励的方式,才能更有效地引导孩子。比如,教孩子自我对话是一种效果不错的做法“我很棒,我能做好这件事。” 创设情境,自我激励。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及家庭的实际条件,在家里创造积极的环境。例如让孩子的房间充满向上、乐观的气氛,开展轻松的家庭游戏,让孩子在自我激励的习惯养成过程中,了解生活和周围世界,增强孩子与父母间的情感交流与沟通。 俗话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鼓励源于父母的慈爱。父母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期待的目光,一丝温暖的微笑,甚至摸摸头,拍拍肩,对孩子来说,都是莫大的鼓励。父母掌握一点鼓励的艺术,对孩子智力的发展和品德的形成是大有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