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陪读之风愈演愈烈。许多父母为了培养出艺术家、音乐家……宁愿牺牲自己,咬着牙,不惜一切地陪、陪、陪。其中不乏成功者孙生龙,但他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也很让人感叹,并非每个家长都能拿来效仿。 这只是个案,在众多的陪读案例中,结果平平常常的才是大多数,成功的仅有寥寥几个而已。这些个案也各有其成功的原因,是难以用陪读来解释的,二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换句话说,成功的个案不用陪读十有八九也照样成功。 如果说一类家长是为了追逐成功,那么另一类家长则是为了避免失败。其典型心态是以焦虑为主,害怕耽误孩子,决心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们觉得如果不牺牲自己,全心全意奉献给孩子那就是自私,孩子就无法成功。他们痛苦地、但同时又自觉高尚地选择离职。可是,本质上这样的父母缺乏自信和安全感,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孩子,他们把自己对社会的恐惧和担忧投射到孩子身上。怀有如此陪读心态的父母,最多也就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孩子,不可能养育出杰出人才。 当然,还有家长是为了实现自己未实现的理想,把陪读当途径,把孩子当成弥补缺憾的工具;还有的是在社会上或工作中受挫,逃回家庭,把孩子作为避风港,也有因为空虚、精神无所寄托,投身于这项似乎伟大的事业。凡此种种,其共同之处在于:都是单方面从父母的利益出发,并不是真正出于对孩子成长的需要,因此都是不可取的。 对孩子而言,父母的陪读也许有短暂和现实的好处,比如生活上的照顾可以让孩子专心学习。可从长远来看,难免会让孩子产生依赖,使得他们无法独立。何况,父母全方位地介入孩子的生活,将会减少孩子体验世界的尝试,限制他们向外发展的疆域。面对父母的牺牲和期待,孩子有着不可承受之重,他们压力巨大,常常为不能让父母满意陷于自责和挫败感之中,既没有幸福体验,也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 所以,整体来看,陪读更有可能成为孩子成长的阻碍或后滞力。而对于家长来说,这也不是一项稳赚不赔的投资或避风港,奉劝家长三思而后行。 全职陪读不可取,我们呼吁用心陪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如果不能陪伴孩子,那错过的将是人生美丽的风景线,是无法挽回的缺憾,那陪伴与陪读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1.陪伴不是出子功利的目的 陪伴并非有什么目的,而完全是因为爱、联结、亲密、温暖、成长和幸福。 2.陪伴也要有年限 当你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一定要专注而投入。而且,即使你想陪,到孩子18岁,也就可以停止了。 3.陪伴是以尊重和信任为前提 身为父母,相信孩子本身具有无限的发展可能性,只要不去人为地阻碍和限制,孩子天然就有积极正面的自我实现的倾向。无论孩子多么小,都把她(他)看做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大人的附属物,绝不跨越彼此应有的界限。 4.陪伴不一定要形影不离 陪伴并非要舍弃工作,甚至去异地陪读。而是要给孩子一种“无论你什么时候需要,我一直都在”的感觉。你可以利用现代通讯手段,比如QQ、邮件或者视频电话,这种靠后的支持,能让孩子随时找到你。 5.你幸福,孩子才会幸福 好的家庭教育应该是,孩子学习优秀,父母生活幸福。家长自己活得幸福、成功,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一味地牺牲,这才是陪伴孩子成长的最好礼物和榜样。 调查 今天,你陪读了吗? 调查时间:2010年11月10日 调查样本:1348人 支持:清研灵智信息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1 在您身边,是否有陪读现象?[单选]比例 我不是,但身边有这样的陪读家长70.9% 没有15.6% 我就是陪读家长13.5% 2 您或者您身边的陪读孩子多大?[单选]比例 中学生62.2% 小学生21.3% 大学生12.8% 研究生及以上2.1% 其他1.6% 3 您觉得,陪读家长陪的都是什么?[单选]比例 陪上学(举家搬到学校附近)46.2% 异地陪读31.1% 陪写作业 11.8% 陪上兴趣班9.1% 其他1.8% 4 您觉得父母出于什么原因会选择异地陪读?[多选,限选5项]比例 生活陪读,孩子自理能力差,需要照顾他们的生活75.2% 监督陪读,不放心学校教育/孩子自觉性,亲自指导孩子73.5% 亲情陪读,因为想念和牵挂孩子,需要和孩子在一起生活43.2% 责任陪读,夫妻一方的要求,同时也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感35.3% 协调陪读,关注、了解孩子的情绪和兴趣,循循善诱,协调解决30.9% 盲从、攀比陪读,别人都在陪,自己也去陪才觉得安慰27.2% 学习陪读,想和孩子一起学习20.2% 其他4.2% 5 您认为异地陪读,会对家庭生活产生哪些影响?[多选,限选5项]比例 陪读费用增加,经济压力增大了78.9% 整天围着孩子转,失去了自己的生活59.8% 加大孩子心理压力,孩子出现心理问题56.2% 夫妻聚少离多,感情疏远了52.0% 孩子不理解父母陪读(孩子觉得不自由,没面子),亲子关系恶化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