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是人人或多或少会体验到的一种情绪,个体对于自我的某种欠缺感或不足感。中学生是自卑感的多发期,多数中学生有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自卑心理。然而过度的自卑心理往往与认知的偏差密切相关,它将严重影响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等各方面的发展。 对于一个中学生,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使得他们对于自己的生理缺陷或不完美更加关注和敏感。外在形象在其自我意识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一些人甚至认为它决定着自己在同龄人中的形象和声望。因此,那些身材较矮、较胖或较瘦、皮肤太黑、相貌不佳的同学较容易产生自卑。 自卑本身并不是一种病态心理,同其他任何情绪一样,自卑的产生和存在有其自身的价值与功能。每个人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正常的自卑感对于个人的奋斗与发展来说是一种刺激、一种动力。一位心理学家断言:全然没有自卑感也就绝不可能成为一个卓越的人。然而,过度夸大和关注自己的欠缺或不足,并贬低和否定自己的一切能力,不再做出积极的努力和补偿,此时的自卑感已变为一种过度、严重恶化的病态心理。自卑会成为精神上的枷锁,成为阻碍人们成功的绊脚石。 认知是人心理世界中最为能动、最为活跃的因素,它直接影响并指导着情绪和行为,进而形成了人的各种心理状态。认知缺陷很容易引起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自卑心理就是与认知有关的心理障碍。如消极性关注,只看到自己的缺点、不足和劣势,忽略自己的长处、优势和价值,因而导致过度的自我贬低和自我谴责;以偏概全,以一概十,对自己作出片面的判断和结论,从而否定自我;糟糕至极,一件不如意的事情发生了,必定会非常可怕、非常糟糕、非常不幸,将事情想象为“灭顶之灾”、“大难临头”,从而消极地预测未来而不考虑其他可能的结果,等等。因此,改变不良认知,增强自信,是摆脱自卑困扰走向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积极悦纳自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也有自己的不足和劣势。仅仅看到他人的长处,却看不到自己的优点而贬低自己、否定自己是不合理的,只会阻止自我的进步与发展。要有度量地去包容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情,如自己的体形、外貌以及生理缺陷等等;还要有勇气去改变那些能够改变的事情,如知识、能力、人际关系等等。一个人存在弱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弱点没有科学的认识和了解,只有心平气和地接纳和宽容自己,才能给自己进步的机会和希望。 不吝啬赞赏自己 我们一向提倡谦虚,反对自夸和骄傲,所以有些学生对于寻找和赞美自己的优点感到难为情,或怕别人笑话自己在吹牛皮而不敢这样做。其实,注意到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只是对自我优势的真实反映和赞赏,是自己认同和自信的合理表现,并不是自我吹捧。不妨准备一个优点记录本,每天试着找出并记下自己的优点,并且能够在朋友面前大声读出它们;或每天用一分钟的时间对着镜子大声讲述自己的优点,表扬和称赞自己。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我,关注自己的优势和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而克服自卑。 积极补偿发展自我 任何事物没有永远的完美,任何事物有它存在的价值,若能正视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以勤补拙,扬长避短,就能够战胜自卑,不断超越自己,取得成功。有句话叫“盲人尤聪,聋者尤明”,当一个人某一方面有欠缺时,往往在另一方面会得到弥补。因此要积极补偿发展自我,需要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的集体活动中去,如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等。针对自己的弱点制定一个逐步训练的计划,并坚持不懈地执行。如争取在集会上发言,主动接触陌生人;可以预先拟就话题、演练对话,提高语言技巧及社交手段;也可观察一下周围的人,发觉别人也不像自己所认为的那样十全十美,对自己又并无歧视之意,也就不再“自惭形秽”了,要相信“别人行,我也行”,在积极的行动中充分发挥和展现自己的优势。如贝多芬从小听觉有缺陷,耳朵全聋后还克服困难写出了优美的《第九交响曲》,他的名言:“人啊,你当自助”,成为许多自强不息者的座右铭。 与不合理信念辩驳 认识自己信念的荒谬与不合情理,与不合理信念进行理性辩论,以合理的信念取代非理性信念。具体为:A指诱发事件,B指面对A而产生的信念或认识,C指情绪与行为反应,D指对自己不合理信念的反驳,E指辩论后的情绪与行为变化。先找出A和C,然后再找B;进而自己做D,对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质疑和辩论,最后填写E,通过与自己不合理信念辩论产生了什么情绪和行为的效果,比较是否与以前有不同,从而体会合理认知对人的情绪和行为的积极影响,最终改变对自我的消极态度,愉悦地接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