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定規矩的准則

作 者:

作者简介:
(美)吴小竹

原文出处:
知心姐姐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1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10岁的麦克正在和妈妈对峙,起因是他准备穿一套衣服去上学,而妈妈认为他应该穿另一套。近些年的研究表明,让孩子明白一些规矩是必要的,特别是和个人安全有关的。但是如果父母管到穿戴打扮或是交友,很多孩子就有不同程度的抵触情绪。

      比如麦克知道自己放学回家后首先要做作业、晚上9点钟就要睡觉、不能用铅笔扎弟弟……但如果妈妈给他规定选什么样的朋友,他就认为这种规矩是没有必要遵守的,因为他觉得他有权利自己选朋友。

      孩子会挑选遵守哪些规矩

      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家钮西先生认为,孩子并不是一股脑地全盘反抗父母的规矩,他们遵守和违反什么样的规矩是有一定规律的。在他看来,规矩有四类:

      第一类是道德规矩:比如不打人,比如要懂得和别人分享。

      第二类是安全规矩:比如不单独过马路、别拿着剪刀乱跑等。

      第三类是社交礼仪:要尊称长辈等。

      孩子们虽然不一定能完全遵守上面三类规矩,但他们一般懂得和认可遵守这些规矩的必要性,因此与父母大多没有争议。

      第四类规矩,就是孩子们认为是自己的事或是属于隐私的范围。比如交友、闲暇时间的安排、个人装饰等。恰恰是这最后一类,容易引起父母和孩子的冲突。

      在钮西先生和其他研究者的实验观察中,他们发现孩子对父母规矩的抗拒只有10%是针对前三类的,而70%以上在最后一类的问题上,也就是和孩子个人有十分密切关系的一些事情上。

      孩子寻求某种程度的“领土自治”

      但是,大多数父母和孩子在“个人事务”的范围定义上有着不同的看法,因此就会产生一些不可避免的摩擦。以洗澡为例:

      孩子:“这是我的身体。我自己不觉得脏,所以我不想洗澡。”

      妈妈:“不,这很不卫生。而且你浑身都是汗味儿,马上去洗澡。”

      孩子在争取某种自治权,而妈妈却认为这种行为违反家庭的常规。很显然,这种父母和孩子对“个人领地”的冲突发生在各种文化中。

      钮西先生认为,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个人领地”,因为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各种跨文化的有关研究表明,当父母过于侵入并试图控制孩子的“领地”时,最典型也最极端的表现就是偷看孩子的日记或信件,这样做带来的严重后果可能会使孩子产生抑郁情绪,因为孩子会感到自我和心理尊严遭到了不同程度的侵犯。

      控制和貌似控刺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儿童心理学家都赞同父母不应介入孩子“个人领地”的说法。

      耶鲁大学家教中心的卡兹丁认为:“不是父母不应该介入,而是如何介入。”他不相信孩子在某些方面一定要有自治,而认为最主要的是制定适当的规矩,而且不以权威的形式出现,因为那样容易引起对抗行为。“当你要求孩子做什么事时,无论规矩如何,研究表明你发出要求时的语调和是否能给孩子以选择权是至关重要的。”

      两位心理学家的结论主要不同在于,前者认为孩子真正有权力控制自己生活的某一部分很重要,后者认为只要让孩子感觉到他们有控制权就够了。

      不论如何,父母在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确实要有意识地考虑所定的规矩是哪一类。正如第一位心理学家钮西先生所提出的前三类规矩(道德、安全和礼仪)就比较明确,孩子也相对容易遵守。而有关孩子“个人领地”方面的规矩,建议父母可以制定一些简单明了的“原则性”规矩,这样会让孩子在遵守规矩的基础上有一定的自由度。还是拿穿衣服这件事来举例子,不能没规矩,但也不能太细。比如只要规定孩子不许露肚子和臀部,遵守这个基本原则就可以了,至于如何搭配穿衣就完全是孩子自己的事了。娱乐活动的范围和内容也一样。在划出一个大圈后,孩子只要不出圈,父母就不要干预。要知道,孩子越大就越需要有自主感,而在家庭环境中赋予他这样的自主权,不但有助于孩子和父母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提高他的自尊程度,完成心理上的成熟和满足。

      如果大人实在觉得有必要更进一步控制孩子的“个人领地”,也应该尽量让孩子在执行时有选择的余地。其实这种有“控制权”的感觉,不光对孩子,就是对父母来说也很重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