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彭女士和爱人都是上班族,去年女儿圆圆小升初考试,圆圆考上了一所口碑不错的民办学校,开始了寄宿制生活。这学期开始,圆圆给家里打电话的频率由以前的一天三次降到了一周一次,而且跟爸爸妈妈聊天也少了,从不主动说学习的事,即使爸妈问了她也不愿回答,总是说:“我知道,你们别管那么多了!”彭女士发现,女儿这学期明显没以前听话了,听说这就是孩子开始进入青春叛逆期了。 这下彭女士有点着急了,但孩子不在身边,也不知道该怎么管她。于是,每次只要见到女儿,彭女士就会悄悄地翻圆圆的东西,主要是查她的手机,看她平时跟谁联系的比较多。这一查,彭女士又着急了:圆圆最近老跟一个男孩发信息,于是她便故意套孩子的话:“家长会上老师说了不让你们带手机,有男女同学总发信息。”“反正我没发。”“你真的不发?”“就是常给×××(指那男孩)发信息问问题,他学习很好。而且我手机周一到周五都是关着的,只有周六日才开。”圆圆说得很坦白,彭女士心里稍稍松了口气,但还是不放心,本想说“以后尽量少跟男生发信息”,又觉得太尖锐了,便改成了“好好学习啊”。当天晚上,彭女士又悄悄用婷婷的手机发信息得到了手机密码,她说,方便以后在家里上网查女儿的通讯记录。周围也有人跟彭女士说,现在的孩子很敏感,小心激起她的逆反心理。彭女士也陷入了矛盾:看得太紧吧,怕孩子逆反,可要是不管,又怕习惯成自然,以后就管不了了。 逆反心理是一种正常现象 青春期孩子的生理心理渐趋成熟,智力迅猛活跃,情绪多变,开始出现独立意识,所以是最难管的时候,但这个时期的教育又很重要。这时家长最应该做的是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平等的地位上,与他们沟通交流。另外,要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与尊重,发现问题尽量采取适当疏导的方式,千万不要跟孩子硬碰硬。多给他一点鼓励和赞美,温柔并充满耐心地解决问题是最好的方法。与孩子形成朋友式的交往,无话不谈,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所谓逆反心理不是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于父辈和子辈之间价值观的不一致而产生的正常的心理过程。 一般来说孩子在发育的过程中会有两个逆反期。第一反抗期是在三、四岁的时候,这个时候由于儿童的自我意识的发展,说话、运动、认识事物能力的发展,他会感到有些事情自己可以做了,所以跟父母亲的教育观点就会产生冲突。第二反抗期是在青春期前后。从心理发育的角度来说,这都是孩子的正常心理发展,但对父母亲来说,会觉得孩子在对抗自己。 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儿童行为研究室主任杜亚松教授认为,不管是第一期还是第二期的逆反过程,作为家长首先应该去理解孩子的心理,能够真正地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去帮助他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训斥、打骂,不然就会使他们产生两种不良后果:或遇事唯唯诺诺,胆小怯懦;或是执拗任性,胆大妄为,父母也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这样才能够缓解两辈人之间的冲突,逆反心理才能得以改善。 逆反心理产生的四个原因 1.不切实际的期望 许多的父母为了将来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往往不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强迫孩子学这学那,硬让他们去做他们一时还难以做到的事情。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因为忽视了孩子们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并且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 作为家长来说,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应提一些比孩子的实际能力略高一点,让他们经过努力能完成任务的要求。这样,孩子成功后不仅能享受到喜悦,还能增强自信心。 2.对孩子过于严厉 “不打不成材”的思想也许在有些父母的脑子里还依旧存在,他们时不时地讽刺、挖苦孩子,甚至动武打孩子的做法,无不伤害着孩子的自尊心,往往造成了不好的后果。 其实家长应该更多地理解、尊重孩子,把他们当成一个开始有独立意识的小伙伴,有事商量着来办,平等相待,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千万不可以势压服。 3.压抑孩子的好奇心 世界对于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孩子来说,是充满神奇的。但许多大人们不理解孩子们的好奇、探索心理,认为这个是在瞎闹,有的还打骂孩子,这样就很容易引起孩子的不满情绪。 聪明的父母可以告诉孩子:你想知道的事情,我们也很想知道,你如果告诉爸爸妈妈,我们会想办法帮你解答问题的。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使他们懂得了不少道理。 4.反复唠叨,喋喋不休 有些家长唯恐孩子不听他们的话,就会反反复复、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试想让孩子们长期处于这种“马拉松”式的说教环境中,能不产生逆反心理吗?即使孩子知道家长说得有理,也不乐意听了。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必须要言不烦,并且尊重他们,留给他们情绪变换和思考的余地,孩子有了思想准备,就相对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见。 对于逆反的孩子,父母应该怎么做 研究发现,5%到15%的学龄儿童都有逆反、叛逆行为的征兆。有逆反情绪的孩子,通常表现出:频繁地大发脾气;与父母过度争吵;明显地对抗和拒绝大人的要求和原则;自己犯错或行为不当,却责怪他人;频繁发怒和怨恨他人等不合作、对抗与敌视的行为。这些行为能够在许多场合出现,在家里和学校表现得尤其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