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被遗忘在角落里的爱

——由“父母皆祸害”引发的教育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人生十六七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1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谁都想做一位好父亲、一位好母亲,可是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与孩子无话不谈的父母又有多少呢?2008年1月18日,豆瓣网上创立了一个“父母皆祸害”的小组,这里聚集了一群与父母相处时遭受挫折的年轻人。虽然这个小组的名字听起来相当大逆不道,但他们在创建宣言里强调:“反对不是目的,而是一种积极手段,为的是个人向社会化进一步发展,达到自身素质的完善。我们不是不尽孝道,我们只想生活得更好。在孝敬的前提下,抵御腐朽、无知、无理取闹的父母的束缚。这一点需要技巧,我们共同探讨。”不久前,小组内的讨论内容被频繁转载,“父母皆祸害”小组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有人认为:“做儿女的可以跟父母讲道理,父母辛辛苦苦地把我们养大不容易,难道我们有资格去批判父母吗?这么做对父母不公平。”也有人说:“有人总是说父母就是为了孩子才这样子,才强行要求孩子不能做这不能做那,这都是爱。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就像我爱一个人,我就可以用这个理由对他为所欲为了吗?”

      “祸害”一词看似尖锐,其实并非小组成员蓄意发泄,而是引用了尼克·霍恩比的畅销书《自杀俱乐部》中的一句台词。小组成员主要在此倾诉或反思父母造成的情感伤害和肉体上的创伤,而不是无理抱怨。在现实生活中,父母间的矛盾、争吵,或对孩子的冷漠、逼迫,以及试图掌控孩子的人生等现象有很多,对孩子造成了不同的伤害。这种伤害与被伤害、控制和反控制的“斗争”时不时地会发生,它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对成长的反思,更重要的是反映出家庭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

      生活中,有很多父母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要求孩子,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选择高考专业,甚至是规划人生,其结果呢?这种不顾孩子切身感受的行为最终成了束缚孩子成长的枷锁。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发现以下六种现象最为普遍,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现象一:成了父母的出气筒

      我本来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可自从爸爸当了经理以后,家里的火药味就日渐浓烈。爸爸的应酬多,每天回来得都很晚,为此,妈妈经常和他吵架,说他只顾外面不顾家里。有时候,家里来了客人,妈妈也不给爸爸留情面,结果有一次两个人大打出手。爸爸的脸上挂了花,妈妈的脖子也青了一块。放学回来,看到他们狼狈的样子,我便上前劝说,却遭到爸爸的责骂。“我出去拼命地赚钱,还不都是为了你……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每次考试都在后面晃悠,什么时候也给我拿回个奖状来!”我看爸爸的火气未消,转身面向妈妈,妈妈却说:“还不快点吃,你把你妈当保姆吗?东西乱丢,害得我每天都有整理不完的家务,你和你爸爸都是这副德行……”我本是一片好心,谁知道会是这种结果,而且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只要他们一吵架,受伤的人总是我。

      (辽阳市某中学 范子琪)

      沟通心语: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每个人的压力都不小,而这种压力,是需要一个宣泄渠道的。但是,孩子不应当成为家长的出气筒,当孩子不断被父母的情绪转嫁而受到压抑、批评之后,身心发展就会被扭曲,进而形成性格上的自卑、自闭。这来自后天因素所造成的遗憾,其实就是因为父母处理不当导致的。所以,父母在工作上、在生活中碰到不如意的时候,记得找一个合适的方法来排解,别让孩子成为无辜的牺牲品。

      现象二:不给孩子锻炼的机会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爸爸妈妈把我视为“掌上明珠”。爸爸对我的唯一要求就是发奋读书,考上重点大学;妈妈也是,每天都盼着我拿喜报回家。从小学到高中,我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高考时发挥正常,考入大连一所重点大学。可是,一离开父母过上集体生活,我便处处不习惯了。同学们个个多才多艺,能歌善舞,我却什么也不会,像个丑小鸭一样站在一旁。由于从小只知道闭门读书,不接触社会,我的动手能力和交往能力特别差,整天过着寂寞、孤独的生活。在大学里,我的朋友很少,更没有知心朋友,每当遇到麻烦时,只能一个人偷偷落泪。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发现自己在学习上不再是佼佼者了。渐渐地,我越来越讨厌学习,有一种再学下去脑子就要炸开的感觉……

      (大连市某大学 紫薇)

      沟通心语: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不良的家庭教育引起的。在孩童时代,父母大都采用保护型或溺爱型的教育方式,孩子常常处于中心的地位。父母的关心与爱护使孩子衣食住行不用操心,只要努力学习、成绩好就行。这些孩子一般是在鼓励中长大的,很少经历磨难,致使抗挫折能力差,一旦遇到麻烦,就会产生苦闷和消极的情绪。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健全的心理发育取决于个体化和社会化的协调发展,每个人不断地接受成功和失败的考验,心理才能发展成熟。对孩子的教育,不应该是单一的、片面的,更不能简单地把教育理解为“考试教育”。在这一点上,父母要多多注意,避免只抓孩子学习,而忽略了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的能力。作为孩子,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就要尽早地与父母沟通,比如:“妈妈,我想学习小提琴,老师说学琴对提高人的文化修养很有帮助。”“爸爸,我们可不可以出去玩玩啊,让我放松一下吧。”如果还是行不通,可以发动亲戚朋友做父母的思想工作。

      现象三:不尊重孩子的选择

      高考刚一结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我又与父母发生了分歧。我要报考幼师,妈妈听了,板着脸一句话也不说,爸爸则大喊大叫:“当孩子王有什么出息,你要是考幼师,那学费就自己去张罗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