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季少女为何甘当“腐女”

作 者:
晓林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妇女生活(现代家长)

内容提要:

“腐女”这个词来自日语,“腐”在日语中是无可救药的意思。一些15岁~18岁的少女,对于爱情有着各种朦胧而梦幻的憧憬,所追逐的不是异性之爱,而是极端推崇男男之恋,喜欢欣赏同类题材的漫画、小说或广播剧,认为这种爱纯粹、锋利、残酷、凄美,是一种极端而唯美的浪漫,不受任何社会道德价值观束缚。但是,这种阶段性的心理倾向却给她们的成长埋下了祸根。 “腐女”为什么会流行?家长应该反思。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1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案例】

      花季少女的秘密嗜好

      17岁的小虹是父母眼中的乖乖女,单纯、羞涩,对父母百依百顺,父母甚至担心她将来能否适应复杂的社会。但是,小虹其实有个“变态”的秘密嗜好,就是喜欢日本的男同性恋文化。她下载了许多这类题材的电影和广播剧,反复听里面的喘息和呻吟声,感受到强烈的快感。终于有一天,父母在她的房间里发现了大量的“同志漫画”,同时发现她跟一个女生过于亲密,于是担心她有同性恋倾向。小虹否认自己是同性恋,但承认自己确实不喜欢跟男生交往,与女生的亲密让她感到温暖、放松。她还说,班里很多女生都是这样的。

      被父母带到心理诊所时,小虹理直气壮地问我:“老师,您不觉得BL(Boy's love的字母缩写,指男孩之间的爱)才是最纯洁、最浪漫、最美的爱情吗?但是,我想我不是蕾丝(女同性恋的雅称),我只是一个腐女。”

      小虹父母焦急地问:“花季少女怎么会喜欢男同性恋?小虹这样是不是心理变态?”

      【分析】

      “耽美”与抑郁

      要分析“腐女”现象,首先要认识“耽美”。“耽美”一词同样来自日语,本义为“唯美、浪漫”,最早出现在日本近代文学中,耽美主义即浪漫主义。后来,耽美被借用于指沉溺于美,而“美”则泛指“包含一切美丽事物,能让人触动的,最无瑕的美”。日本漫画界把耽美用于男同性恋漫画上,引申为男性与男性之间不涉及繁殖的恋爱感情,最后更发展为男同性恋漫画的代称之一。

      耽美文化随日本漫画进入中国,迅速成为少女们追逐的时尚。耽美文化对“美”极尽奢华的演绎及描绘,仿佛一个世外桃源,使花季少女有一种迷离、痴狂的感官体验。为什么耽美文化如此吸引花季少女呢?有心理和环境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追求美是人类躲避痛苦的方式。在感受美的时候,人会忘记现实的痛苦,因此美是对现实最大的防御机制。耽美文化为花季少女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摇篮,让她们在此躲藏,在此继续做白日梦。从心理年龄来说,其实她们只是一群孩子,一群等待着爱的孩子,她们要躲避的痛苦多是臆想出来的,比如吸血鬼、精灵之类,也有现实的苦恼,比如没有性经验的她们在性幻想时总是有本能的畏惧心理,认为男人的性欲是被兽性所驱使,而男性与男性的爱情则没有这种恐惧,因为这时的爱是纯洁的,所以性也是纯洁的。当然,爱情的主角必须是美男子。大多数的“腐女”有着正常的性取向,日常生活与普通人无异。她们喜欢幻想美丽纯洁的爱情,与卖火柴的小女孩幻想有个温暖的火炉没有太大的差别,所以,“腐女”没有心理缺陷,也不属于心理变态。

      其次,成长环境不良,抑制了少女的本能欲望。“腐女”在日常生活中多为乖乖女,言行举止符合父母期望和社会标准,但未必符合少女的内心。人的内心充满欲望,换言之,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存在的,因此欲望只能主观调节,不可客观压制,越压制,欲望反弹得越厉害,令人更加痛苦。即使人已经将社会对自己的要求和评价内化,在行为表现上很顺从,也就是“乖”,例如在家听爸妈的话,在学校学习很认真,但内心不一定乐于顺从。青春期后期,少女的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有了足够的能量,便会用外界不易干涉的方式寻求欲望的满足。耽美文化并非主流文化,甚至有道德嫌疑,却给心理备受压抑的少女提供了一条秘密的逃脱通道。

      要知道,“腐女”还是乖乖女,她们借助耽美文化宣泄内心欲望的能量,偷偷享受快感,但内心又充满矛盾,既后悔、内疚,又难以割合那种强烈的快感,在正式恋爱、结婚之前,她们很难戒除这个嗜好。

      【反省】

      “塔里的公主”最危险

      如果女儿是“腐女”,家长要深刻反省。

      首先,许多家长用淑女的标准培养女儿,要求女儿文静、高雅,举手投足都要有大家闺秀的做派,其实对女儿的心理需求了解很少,只是认为女儿非常单纯。等到女儿出了问题,比如早恋、离家出走、怀孕堕胎,甚至自残、自杀的时候才恍然大悟,追悔莫及。其实,看上去单纯的女孩,内心并不幼稚,只是不愿或不敢与父母发生冲突,把愤怒和不满压抑在心里,有些内向的女孩最后以自残来宣泄,有些外向的女孩则选择“变态”的方式来表达。其实,女孩变成“腐女”之前都有先兆,如情绪和生活习惯的异常改变,出现奇怪的言行等,只要家长细心观察,总会发现蛛丝马迹。

      类似的教训很多。一个女生,从小学习成绩优异,在学校和家中都十分乖巧,从来不忤逆父母。高一下学期时,不知为何突然在家大哭大闹,寻死觅活。原来,她在网上结交了几个社会青年,经常互相裸聊,最后被人用视频录像要挟,要求见面。她自觉走投无路而心理崩溃。家长在寻求心理医生帮助时,一再表示不相信孩子的所作所为,甚至认定有人陷害。其实,在事发前,这个女生早已有许多不正常的表现,如购买性感内衣和高清摄像头,半夜起来上网,等等。这些,家长都是知道的,却天真地相信女儿是乖乖女,不会做出格的事。

      其次,许多家长信奉“女孩要当公主养”的教育观念,一方面溺爱女儿,对女儿关怀备至,百依百顺,另一方面害怕女儿受了外面复杂社会的影响,就告诉她世界很凶险,需要保持警惕,以免被人骗,少数家长甚至让女儿与外界隔绝。因为父母关怀备至,女儿被剥夺了自己做事情的机会,导致孩子难以获得成就感,自我价值感很低。她会很矛盾,似乎在家里,世界是围着她转的,但同时深切感到在外面自己很无能,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出现严重的畏难情绪,难以坚持下去。又因为父母对外部世界的不实描绘,孩子面对现实世界时充满了迷惘,不知所措。这样形成了“塔里的公主”——以自我为中心,自我价值感低,耽于幻想,没有主见,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这样的心理状态在女儿五、六岁时尚属正常,若持续到十五、六岁,则属于心智发育迟缓。家长这样做,说白了就是在阻碍女儿成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