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莫性格内向,不善于言谈。在学校里,因为不喜欢与其他同学交往,也没有几个朋友。回到家里,父母经常因为琐事吵架甚至大打出手,整天吵着要离婚,有时还把气撒在小莫身上,他也就不愿和他们聊天谈心,索性就把自己锁在屋子里不出门。一天,父母又大动干戈,忍无可忍的小莫在屋子里开始摔东西,正吵架的父母听到孩子卧室里有动静,冲进孩子的卧室,见地上满是玻璃渣,小莫的手里也都是血。父母两个人也顾不得刚才的怒气了,赶紧为孩子包扎伤口。包扎好了问孩子怎么回事,孩子始终一言不发,俩人无计可施,只好带着孩子来到医院,医生建议他们带孩子去看看心理医生。心理医生询问了原因,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原来孩子的病在心理学上定义为“心理孤儿”现象。 医生看着一脸茫然又十分焦急的父母,详细地给他们解释“心理孤儿”现象及其形成原因,并为他们开了“药方”来改变孩子的情况。 所谓“心理孤儿”是相对社会学意义上的孤儿而言的,而“心理孤儿”现象常见于学龄阶段的儿童、青少年,他们心理上自我封闭,怯于交往、难于融入社会生活。具有“心理孤儿”现象的学生,不像问题学生或不完整家庭学生那样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我们更有必要关注“心理孤儿”,以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什么原因“制造”了“心理孤儿”? 首先是“问题家庭”给子女带来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问题家庭”是相对于“和谐家庭”而言的,这样的家庭关系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诸多不和谐因素。家庭不和睦,父母关系紧张,“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孩子往往处在紧张不安之中,甚至被父母当作出气筒;父母不完整,或是父母离异,把子女当作“皮球”任意踢来踢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没有安全感,容易产生压抑、烦躁、自卑、孤僻、冷漠、仇视等变态心理,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其次是父母忙于事业,缺少与子女的沟通交流,久而久之使子女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 生活的节奏更快,竞争意识更加突出,危机感更加强烈,作为父母工作压力更大,于是为了工作、为了事业,要么把子女托付给爷爷奶奶,要么雇保姆照看。自己很少安排时间与子女在一起沟通交流,使子女与父母之间容易产生“陌生感”和“距离感”,让孩子在心灵深处形成一个不愿轻易向人开启的自我封闭的世界。 再者是家庭教育缺乏科学性、民主性,方法简单,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小学生的生理发育明显提前,但中小学生的心理发育由于家庭、学校的保守、封闭滞后于生理发育,对孩子的思想、情感、内心世界的关注更少,父母与子女的心灵沟通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最后是不善交往,缺少伙伴。 许多心理学家做过实验,结果表明孩子的天性是合群的。但随着家庭生活环境的优化,中小学生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天地,这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和休息,反而与同龄人的交往大大地减少。要么与父母、祖父母作伴,要么独处一室。当他们与大人在一起的时候,不能达到无所不言、无所不为的“自由”境界,而一旦与同龄或基本上同龄的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他们那种高兴劲头是成人难以理解的。而孩子长期独处,又会使他们的气质受到损害,养成一种胆怯、怕事、怕交往的不良心理。 那么,我们如何让孩子甩掉“心理孤儿”的“帽子”呢? 加强“问题家庭”父母的责任感,孩子是无辜的。家庭是孩子人生中一所永不毕业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好子女是父母的天职。为此,经常争吵的父母要学会理智,忙于应酬的应尽可能早点回家,经济不宽裕的也尽量不要牺牲养育孩子的时间去挣钱。即使是分道扬镳也要计划好育子的方案,方可说声“再见”。 加强沟通意识,留些时间与孩子交往。作为父母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更要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对孩子的内心世界忽视和冷漠会导致很多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为此,作为家长应多与子女进行思想交流,了解自己子女的思想脉搏,多安排一些时间给孩子多一些交流,多一些沟通。可以琴棋书画,可以种花、吟诗、听音乐、集邮、旅游、登山。切莫把大量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美好时光消磨在“筑长城”或舞池中。 改进教育方法,发扬民主作风,转换角色,既是长者,又是朋友。作为父母要了解儿童、青少年成长的生理、心理知识,并按照他们的生理、心理规律来办。我们要反对“棍棒型”、“溺爱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倡导“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据调查分析,中小学生喜欢“朋友式”的父母亲,而不喜欢“牧师式”、“师徒式”的父母亲。我们提出“家长民主意识的十条建议”可供家长参考:(1)不训斥孩子,经常训斥会形成厌烦的气氛。(2)不当别人的面批评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3)纠正缺点不要笼笼统统,总体否定,应具体就事论事。(4)不要显示权威,而是提出具体办法。(5)决不打击孩子,如说“我有你这孩子真倒霉”一类的话。(6)尽量应用表扬和鼓励的方法。(7)尊重孩子意见。(8)多说“你自己决定”。(9)常交谈。(10)与孩子的朋友建立联系,邀他们到家玩。 创造空间,营造良好的伙伴交往环境。刘绍禹先生曾语重心长地谈到了教育儿童的原则:“儿童应与年龄相同的儿童生活,然后才能学得与人相处之道。与成年人一起,相依赖式的自卑心理,颇难打破,将来离家入社会是莫大之困难。”因此,家长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子女提供与小伙伴交往的时间和空间。放学路上少接送,让子女与其他小朋友结伴而行;周末和节假日让子女邀请小伙伴来家玩,鼓励子女利用空闲时间与同学小伙伴进行电话交流,或主动到四邻八舍走动。通过串门,扩大交往的范围,学会与各种人交往的经验,消除一个人独处的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