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湖北拟立法禁止家长私查孩子手机短信。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众说纷纭。赞同者认为:家长偷看孩子短信,不仅侵犯了孩子的隐私权,更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不管看短信的人出于什么目的,是关心也好,多心也好,都是对收信人本身的一种不信任和不尊重的做法。反对者称:查看孩子的短信不至于犯法,家长并没有构成民事和刑事行为,没有对个人和社会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或者破坏。这件事牵出了学生的隐私保护与教育者对未成年人监护时的知情权问题,以及学生与家长之间如何进行沟通。那么,中学生的隐私该不该受保护?如何捍卫中学生的隐私权?记者对沈阳、大连、北京等地的500名中学生和部分家长、专家学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调查—— 大家一起说“隐私” 学生问卷 问题1 你对“隐私”一词是如何理解的?或者说什么是隐私? “隐私就是自己的事儿,别人不知道,也不可以侵犯。” “隐私就是个人的小秘密,不想让别人知道。” “隐私就是自己情感的特区,自己可以谈论,别人不能公开谈论。” “隐私嘛,不太清楚,我觉得什么事都应该讲明白,没有必要遮掩着。” 结论 调查显示,对隐私有所认识的中学生占95.5%,有不当认识的占4.5%。 问题2 什么是隐私权?你觉得自己有隐私权吗? “我认为隐私权是保留自己秘密的权利。” “我当然有隐私权了,每个人都应该有隐私权。” “隐私权就是别人不能公开我的秘密,是我特有的一种人身权。” “这要看对谁了?如果是你最亲近的人,有没有无所谓。” 结论 目前,对隐私权有所认识的中学生占97.5%。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开始关注自己的隐私,并保护自己的隐私。 问题3 你遇到过隐私权被侵犯的情况吗?你是怎样处理的? “有。我的日记被妈妈看过了,而且是不经过我的同意。我和她吵了一架,妈妈说是关心我,我却不这样认为。” “妈妈经常翻看我的书包,好像是在特意找什么,可每次翻完之后,她都带着一脸的失望走开。嘿嘿,我才不会那么傻呢,怎么能轻易让她发现自己的小秘密?” “班主任有时会扣留我们的信件,对个别信件,他还会私自拆看。要是看我的信,我非和他吵个天翻地覆不可。” 结论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中学生对家长、老师的侵犯行为非常反感,但处理方式有的不够科学。500名学生中,默默忍受的占47%,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及告诉老师、家长要求其赔礼道歉的各占18%,大声谩骂那位同学的占17%。 家长问卷 问题1 关注孩子的隐私是出于什么样的一种目的? “孩子,你知道吗?无论如何,父母都是爱你的。为了你,我们愿意做任何事情,只是你们能够理解,能够接受就可以了。” “其实,我们也不想偷看你的短信,可是你处在一个非常时期,如果因为早恋影响到你的学习,我们是万万不能同意的。” “女儿,请原谅妈妈的行为。妈妈以后再也不偷看你的日记了,妈妈相信你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结论 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的隐私权并没有得到家长的正确认识,很多家长认为关注孩子的隐私是理所当然的。他们之所以这样做,都是出于好心、爱心,但孩子们能否接受呢? 问题2 你认为孩子有隐私吗?应该如何对待孩子的隐私权? “孩子是应该有隐私的,但对于家长来说,就不该算是隐私了。他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在父母面前,他们不需要隐藏什么。” “毕竟孩子的想法还很幼稚,需要家长的指导。如果孩子的想法对家长都要隐瞒,那一定是有问题的,至少我是不会听之任之的。” “隐私涉及很多方面,包括考试排名次,听孩子说悄悄话,有些家长的重视度还不够强,无意中会出现侵权的行为。” “我是孩子的爸爸,从法律上讲,是他的监护人。既然是监护人,就要知道他的一切。孩子在父母面前应该是透明的,作为父亲,我有权了解孩子的全部,日记、短信等难道我不能看吗?” 结论 在对待孩子的隐私上,大部分家长都存在一定的偏见。其实,尊重和保护孩子的“隐私”就是尊重和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日常生活中,家长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都须经过大脑的“过滤”,切莫在信口开河中无意间就“揭”了孩子的“隐私”,使之自尊大失。 问题3 你是如何看待家长偷看孩子日记、短信这一行为的? “从道德观来看,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但家长这样做也是出于好心,是对孩子的关心,不能剥夺了家长对未成年孩子的教育、监护、管束的权利。” “孩子有隐私权,我很尊重他的隐私,从不有意侵犯,比如看他的信件、手机短信等。” “偷看孩子的短信,是为了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成长。有一次,我发现很多的手机彩信内容很不健康,不堪入目,称对方‘老婆’或‘老公’……” 结论 在调查中,75%的家长偷看过孩子的日记。尽管多数家长口头上表示孩子有隐私权,但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却“明知故犯”。对家长的偷看行为,绝大多数中学生表示反对,这说明了中学生法律观念在不断增强,学会子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