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被喂饱的熊”

——青少年需克服依赖心理

作 者:
真由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青春期健康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1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个故事:从前有一对夫妇晚年得子,十分高兴。由于过分疼爱,便什么事都不让他做,于是儿子长大以后连最起码的生活也不能自理。一天,夫妇要出远门,担心儿子饿死,便在临行前烙了一张中间带眼儿的大饼,套在儿子的脖子上,告诉他饿了的时候就咬一口。可是,儿子只知道吃眼前的饼,而不知道把后面的饼转过来吃。等这对夫妇回家时,大饼只吃了不到一牛,儿子竟活活饿死了。

      这个故事虽有夸张的成分,而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也不能说没有。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唯一的孩子被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视为珍宝, 日常生活都被长辈一手包办,以至于长大以后生活自理能力很差。

      “过度依赖”是指在行为、情感、活动方面独立性不足,过分依赖父母或养育者的行为。约20%的儿童会表现出过度依赖,女孩和独生子女多见,1岁至3岁高发,学龄前至青春期均可发生,甚至可以持续到成年期。

      依赖,是心理断乳期的最大障碍。当跨进青春之门,中学生开始具备一定的独立意识,但对父母的依赖仍常常困扰着自己。随着身心的发展,中学生一方面比以前拥有了更多的自由度,另一方面也要担负起比以前更多的责任,面对这些责任,有些人感到胆怯,从而无法跨越依赖父母的心理障碍。

      一、过度依赖父母的表现及原因

      对父母过度依赖的具体表现有:

      1.害羞

      由于家庭的教养方式有问题。一些父母的性子急、对孩子缺乏耐心;对孩子要求过高、管教过严;对孩子指责、约束过多等,使得孩子变得胆小、害羞、依赖性强。

      2.缠人

      独生子女由于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容易产生缠人、磨人的坏习惯。过于娇生惯养,样样都由父母安排妥当,会使孩子养成离开父母就无法生活的习惯。这种依赖性反映在情绪上,就是围着父母胡搅蛮缠,甚至被父母骂了一通、打了一巴掌,孩子才安静下来。这种情况正是行为不独立、内心情绪不安定而采取的一种发泄,挨骂挨打反而转移了焦虑,被动地稳定了情绪。

      3.不合群

      有的家庭是爷爷奶奶带孩子,他们总是陪伴孩子玩,为了安全起见,不让孩子与外界接触,使得孩子缺乏与他人交往的机会;还有的父母经常采用惩罚、体罚、恐吓等方法教育孩子,对于一些敏感、情绪不稳定的孩子来说,会使孩子的神经长期处于过度紧张的状态,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就容易变得胆小、孤僻、不合群。

      依赖心理主要表现为缺乏信心,放弃了对自己大脑的支配权。现在有很多学生,从小到大,除了会读书以外一无所能,既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没有独立行动的能力。往往表现出没有主见、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能力不足,甘愿置身于从属地位。总认为个人难以独立,时常乞求他人的帮助,处事优柔寡断,遇事希望父母或师长为自己作个决定。一切都听父母摆布,甚至连穿什么衣服都不能自己决定。一旦失去了可以依赖的人或者被放到陌生的环境中,就完全不知所措,变得茫然而无助。

      究其原因,多是因为从小被溺爱所致。对子女过度保护的家长,一切为子女代劳,他们给予子女的都是现成的东西。孩子头脑中没有问题,没有矛盾,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时时处处依靠父母。有的青少年,从小就受到父母的溺爱,生活的一切全部由父母包揽,很少为自己的事情考虑,全部听从父母的安排,养成了做事依靠父母的心理,缺乏独立生活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过度依赖父母的危害

      新东方英语创始人俞敏洪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在加拿大山区驾车旅游,经常看到路边竖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A fed bear is a dead bear”,意思是“被喂饱的熊是死熊”。刚看到不太明白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熊被喂饱了反而是死熊了呢?就问同车的伙伴。伙伴说,过去很多人在路边看到熊,十分好奇,从车里扔东西给熊吃,熊尝到了“甜头”后,老在路边等人施舍食品,慢慢就失去了自己觅食的本领。所以加拿大政府在路边竖了很多提醒人们的牌子,告诉大家,把熊喂饱了,实际上是把熊喂死了,所以说“被喂饱的熊是死熊”。

      1.“过度保护”限制青少年自主发展

      现代心理、教育、社会科学的研究以及大量的调查表明:家长的“过度保护”恰恰忽视了孩子健康人格的教育和培养,也扼杀了孩子创造的灵性,窒息了孩子自主发展的精神。例如,父母的认真和细心,反而限制了孩子自己的感觉功能和组织能力,孩子一切都依赖父母,自己则丢三落四;父母用“勤劳”包办孩子的一切,致使孩子的动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极差;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使孩子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父母的敏感、紧张,对孩子身体和学习的过度关注,容易使孩子变得神经质;父母的唠叨让孩子失去了自信心和自己的价值观……由此培养出来的孩子依附性强,很难具有努力探索以解决问题,迎接生活挑战的能力。

      2.“一手包办”忽视青少年各种需要

      在教育内容上,父母们不顾孩子的感受、需求、能力和他们的长远利益,按照成年人的意志为孩子安排生活方式和内容,确定生活目标和行为选择;在教育方式上,习惯于对孩子进行单向的、教条的说教;在对孩子的评价标准上,“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循规蹈矩被奉为楷模。一些父母往往是被社会的期望和价值观所左右,按照成年人认定的理想模式和目标来“打造”孩子,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未成年人自身个性的发展和社会化过程中的各种需要。

      S.家长专制造成孩子自卑

      专制的家长一味否定孩子的思想,时间一长,孩子容易形成“父母对,自己错”的思维模式,与人交往时也总觉得“别人对,自己错”。久而久之,会使青少年形成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不如他人。因此在日常交往中,不自觉地就让自己处于配角位置,心甘情愿地受他人的支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