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心理带给家庭教育的影响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家庭教育报

内容提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家庭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研究表明,一些孩子的心理、行为问题,大部分原因是在家长不健康的心理影响下形成的。为此,针对“家长的心理”这一问题,对心理专家杨真老师进行了采访,希望会给家长朋友们一些启示。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1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人一出生,首先接触的是家庭。家庭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课堂,而家长则是孩子心理辅导的首任老师,家长的心理状态、言谈举止、教养态度和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对事件的认知与适应,更直接影响到孩子今后的心理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家长的心理素质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分析:家长不良教育心理大透视

      1、攀比心理

      把孩子的学习看作是生命中的唯一,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又不能对比较的结果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只看到别人孩子的长处,看不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家长的这种不正常心理往往使孩子产生自卑感、忌妒心理,并会渐渐地丧失自信心。

      2、补偿心理

      有些家长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强迫孩子来实现。他们往往不考虑孩子的具体情况,只知道按自己的意愿去塑造孩子,而不是听取孩子的意见,让孩子量力而行,其结果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因材施教。

      3、“从严”心理

      有些家长过于严格要求孩子,孩子一犯错误,不论大小都加以批评和训斥,逼迫孩子把正常的休息和娱乐时间都用来学习。孩子会整天生活在恐慌和紧张之中,其学习兴趣和记忆力都要下降。

      4、敌对、压抑心理

      一些家长因家庭成员之间不和睦,特别是夫妻离异造成彼此心理的创伤及感情上的纠葛,使得夫妻双方变得焦虑、敌对、压抑,这些不良的心理因素又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给孩子心理带来一系列的极其严重和消极的影响。

      孩子渴望健康的“家庭心理环境”

      尊重:作为家长,一定要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有血有肉、有丰富情感的人。孩子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自尊心逐渐增强。他们尊重家长的同时,也希望得到家长的尊重。

      尊重,意味着完整地接纳自己的孩子,即不仅接纳孩子的优点和积极的情感,更要接纳孩子的缺点和消极情感。家长特别要注意的是当自己的孩子由于种种原因,做了这样那样的错事以后,不要轻易发火,不要简单地以家长的威严来压制孩子的申辩和解释,这种专制的作风,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害的。

      信任:信任是亲子之间融洽相处的基础。有了信任,孩子才可能对家长敞开心扉,家长才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但是,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度,信任过度会走向放任。当孩子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以后,对于孩子的心愿、辩白、解释、疑惑等,家长都要认真倾听,尽量保持宽容的态度,然后进行相应的教育。这样做,会使孩子感动,而感动的反映就是能够激发起孩子的反思,使孩子的自主意识在反思中得到升华,并自觉地去纠正错误。

      理解:每个人都希望被理解,孩子更希望被自己的家长理解,如果家长能够真正地理解自己的孩子,那你在他心目中的重要性就会大大提高。

      理解,可以是一个眼神,可以是一个动作,可以是一句话语,可以是一种神态。理解,包含了“明白、是这样、可以、没有关系”等意思。要理解孩子,就必须先全面了解孩子。而要了解孩子,家长就必须“蹲下身子”,站在孩子的同一高度,对孩子的内心世界进行体察。切忌高高在上,居高临下地看待孩子,对于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尽量持宽容理解态度,然后进行相应的教育。

      家长只有不断学习和充实自我才能教育好孩子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家长所要学习和更新的东西越来越多。家长不要认为只有在同孩子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其实在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在教育。如家长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或发愁,怎样对待朋友或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家长要明白,你个人的理想、追求、品格、行为等等都对孩子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就是说,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有意还是无意,你个人的素质对子女的思想、性格,乃至自制力、思维灵活性等都会产生影响。

      所以,作为家长,应随时体现出求知上进的精神,给子女作出榜样——“爸爸妈妈同样在学习,在进步啊!”使子女明白学习新知,不断进步是伴随人终生的。不要时刻都替孩子设计发展“路径”,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是很大的,可塑性也很强,家长要提倡民主的管理方式,对孩子的管教要“张弛有度”。在小问题上,让你孩子自己做主,在大问题上,家长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家长要认真了解孩子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善于做孩子的“心理按摩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