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母亲急匆匆地走进咨询室,满脸忧悒地说:“你要救救我的女儿呀,要不然,她这一辈子可就毁啦。”我听得满头雾水,忙递给她一杯水劝她慢慢说。“我女儿过去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可是最近却不知什么缘故突然下降。经过细心观察了解,我发现她与同桌的思思整天形影不离不说,而且上课老是在一起说悄悄话。有一段时间,各大媒体不是报道说××歌星因搞同性恋遇刺吗,所以我怀疑,她俩极有可能是搞同性恋而耽误了学习。” 说实在的,仅凭她简单介绍的情况,就断定她的女儿搞同性恋,理由似乎不是太充分。我微笑着问她,能否详细地讲讲她女儿的情况。她欣然应允了。 我的女儿叫佩姗,今年14岁,正读初二。她现在的同桌思思是初一下学期才转学到她们班上的,尽管她俩认识的时间不是很长,但她俩特投缘,俩人一见如故,性格、脾气、爱好都相似。平时她们在学校的情况,我不太清楚,但每逢大礼拜不是思思到我们家做功课,就是佩姗跑到思思家里做作业,只要等作业一做完,俩人就像获得特赦令似的,尽情地戏谑玩耍疯狂,直到周一再一起去上学。我想,只要她们在一起不会因为贪玩而耽误学习,无论在谁家里,在一起共同做作业、温习功课也不失为一种相互鼓励、相互促进、相互帮助的好方法。 早些时候,一个朋友从南方回来看望我们,顺道给佩姗买了几斤荔枝,她乐得手舞足蹈地悉数尽收。过了几天,佩姗的表妹来家里玩,临走时,我将她藏在冰箱里的荔枝拿了两串送给她带走了,没想到佩姗放学回来后,发现她藏的荔枝少了许多,知道是我送给她表妹了,一边哭一边指责我拿她的东西送人为什么不征求一下她的意见。不怕你笑话,荔枝这东西不仅佩姗从来没吃过,就是我与她爸爸也从未尝过哩。所以,佩姗当时这么吝啬她的荔枝,我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周末她把思思带到我们家做作业时的行为,我却感到费解了:她特大方豪爽地将剩下的荔枝全拿出来,她剥去外壳先喂思思一粒,思思用同样的方法又喂她一粒,硬是一鼓作气地吃完方才罢休。看来,她与思思的感情远远超出一般的同学关系呀。 这次期中考试不仅思思的考分偏低,而且考试成绩一贯名列班级前10名的佩姗也突然下滑至第27位。我气得七窍生烟,追问她考试失利的原因,她却一个劲儿地哭,也说不出所以然。 为了搞清楚佩姗学习成绩下降的真正原因,我拜访了她的班主任,他让我注意一下佩姗最近的行为表现,尤其是不在学校的活动情况。 周末这天,思思又来到我们家做功课,我决定哪儿也不去,认真观察一下她们的活动情况。她俩一边做着作业,一边不停地议论着Coco酷毙了、刘德华帅呆了、S.H.E很In,我站在一边不断提醒她俩:做作业不许说话。可根本不管用。我真不明白,她们到底有多少话说不完啊。还有更令人气愤的。到了晚上,她俩关上房门,睡在一个被窝里,枕着同一个枕头,悄悄话一说就是几个小时,我三番五次地制止,可管不了两分钟,她们又像蜜蜂似的嚷开了。等到了第二天早晨,我让佩姗上街买早点,思思也要一同前往。看着她俩下楼挽臂搂腰的神情,再联想到她们做作业和睡觉时的一些情节,简直就像一对热恋中的情人。 所以,通过她们的种种迹象,我可以断定:她俩一定是搞起了同性恋,才分散了精力,最终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你说,她们走到这一步,我这个做母亲的能不着急、痛苦、恼火吗? 听完这位母亲的诉说后,我明确地告诉她,佩姗的学习成绩下降的确是她与思思过分亲密的交往或行为有关。不过,对下她对佩姗的定论我不敢苟同。接着,我向她讲述了前几天刚接手的另一起个案。 13岁的女孩梦竹,原来与一位女同学感情甚密,俩人曾海誓山盟,一辈子绝不再与第三者结成密友,将毕生的情感都奉献给对方。可是这种特殊微妙的关系维持了一年多,那位女同学却与另一位女生好上了。这使梦竹既悲伤,又嫉妒,整天愁眉苦脸,恨不得一死了之。乍看起来,梦竹的行为表现与某些失恋者并没有什么两样。 确实,在当今的学校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像梦竹或者佩姗这样的两个女生或者两个男生特别要好,一起上学,一起玩耍,一起分享快乐和忧愁,对其他同学的介入还会产生嫉妒;一些对父母、老师、都不说的“秘密”,也相互交流。这在女同学中似乎更突出些。其实呀,她们的行为表现并不是同性恋,而是青春少女(少男)的同性依恋情结的反应。 众所周知,儿童过渡到青年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大致要经历两小无猜期、两性疏远期、两性爱慕期和正式婚恋期。但有些青少年在两性疏远期中可能有另一种自然倾向——同性依恋。 心理研究表明,青春萌动前期少男少女往往渴望友谊,急切地寻找能理解自己的人,促膝长谈悄悄话。同时,她(他)们又正处在对异性的排斥阶段,在学校里,异性学生之间不能大大方方地交往,出现明显的男女生分界,而在与同性朋友交往中,有些女孩子便渴望结识年龄稍长的、能保护、了解和爱护自己“姐姐”;有些男孩子则愿意和见多识广的人交往,并特别崇拜有创造性、有独立见解、事业有成的“哥哥”。开始是模仿,进而发展为爱慕依恋,这种情结的发展在两性疏远期是十分自然的。因为在这个阶段,两性之间的交往和亲近最易受到同学们的注意和非难,而同性间的接近和亲热,则得到赞许和鼓励,这种同性的友谊也就容易带有爱慕倾向,进而出现依恋情结。 然而,青春期同性依恋毕竟与同性恋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绝不能把学校中的男女同性间的比较要好或亲密的现象一概斥之为“同性恋”。所谓同性恋,不仅有其特定含义,还有生物学上的原因,而有同性依恋倾向的青少年,绝大多数很快就发展到两性爱慕期,不会成为同性恋的。 尽管如此,家长、老师对这类同性依恋现象也不可等闲视之。因为同性依恋对孩子身心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如果同性之间过分地依恋,就容易丧失孩子的独立性和完整的人格;产生社会交往的不适应感;会将自己因于狭小的人际交往圈子中,成人后就容易发展成同性恋或者追求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