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心理使人无法客观、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而采取错误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逆反心理经常、反复地出现,就构成一种狭隘的心理定式,无论何时何地都与常理背道而驰。逆反心理往往是孤陋寡闻、妄自尊大、头脑简单的产物。 小彤是一位独生子,家庭情况良好,平时表现优良,在家受尽百般宠爱。但是自从上学后,小彤隐隐约约变得有点逆反。平日里,老师布置的作业不按时完成,老师问及还在课堂上与老师对抗。课后,经常召集伙伴欺负弱小同学,时常还对任课老师做一些恶作剧。在学校里,同学们送他一个“小霸王”称号,他自己觉得可神气了。 在一次期末考试中,小彤的前面坐着一个学习好的女生,考试过程中小彤不断地骚扰她,女孩没有让他抄袭,结果小彤考试不及格。事后,小彤伺机将那个女生推倒在污水滩中,自己得意洋洋地回家了。 “逆反心理”是人对某类事物产生了厌恶、反感的情绪,做出与该事物发展背道而驰的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通俗地说,就是“对着干”。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消极的抵抗心理,这种心理一旦产生,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对教师乃至所有人的言行都持否定的态度,使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矛盾激化。逆反心理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着,而且表现的形式也多种多样。 从逆反心理的原因来看,有主动逆反心理和被动逆反心理两种。别人态度没有变,表达的方式也比较恰当,但由于当事者的心境不佳而产生的逆反心理,就是主动逆反。反过来,当事者情绪正常,但由于对方的态度,方法不当而引起的逆反心理,便是被动逆反。 当一个人因遭受挫折引起强烈不满时,他可能会产生一种敌对的心理,并表现出一种仇视、对抗的态度。有敌对倾向的青少年软硬不吃、好坏不听,常对他人抱有不友好的态度,甚至把别人对他的赞扬也看成是冷嘲热讽,把老师、同学善意的批评看做是恶意的挖苦,轻则置若罔闻,重则做出报复、破坏的举动。经常在班级搞一些恶作剧,有的甚至以对他人的戏弄或殴打为乐,在家里则顶撞父母,不愿听他们的话。 某种逆反心理一经形成,将持续较长时间不易改变,每当对象一出现,就以相同态度待之,从而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但是,逆反心理又是一种可变的社会态度,在导致逆反对象的条件根本变化后,原有的逆反心理也会逐渐淡化,直至消失。生活告诉我们,逆反心理对人尤其是对于心理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来说,是存在一定危害的。如果要惬意地生活,必须纠正敌对、叛逆的异常心理,让人与人的心灵真正握手! 多与对方沟通,让他们多了解自己,这是消除逆反心理最有效的良方,是心灵握手的第一步。以前,往往因不了解而引起很多不大不小的误会或偏见,造成交流的堵塞,引起了敌意。无论是谁,都应该多制造一些机会,让双方多交流以互相了解对一些问题的看法,知道哪些地方需要双方都进行改进,这样就可以化解误会、增进了解。只有双方都得到更多的支持,生活才会开始良性循环。 摒弃逆反心理,我们才能循着真理的脚步前行。不要整天一副世界对不起你的样子,让自己的眼神柔和一些,让自己的微笑自然一些,心灵的握手就在不远处!